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

——自治州谱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王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以赶考人的清醒自觉,擘画新的征程。

  踏上新的赶考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考卷”仍然在手。

  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地在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我州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

  与如画美景相呼应的是一串强劲有力的数据:1-9月,我州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84亿元,同比增长21.6%;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7.47亿元,同比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334.8亿元,同比增长6.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疆排名前列……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昂首阔步走在小康路上,一幅“农”墨重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铺展,精彩连连。

  多元化赋能——

  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前提。如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何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自治州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答案。

  夏收时节,似火骄阳下,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的麦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起伏,收割机响起隆隆轰鸣声,一曲劳动的欢歌在田野中荡漾。

  种粮大户勉象奋剥开一束麦穗,搓揉几下,露出金黄、饱满的麦粒。他感慨地说:“现在种地简单多了,1.1万亩小麦,机械收割只用一周。”

  今年,全州共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37.7万亩,其中小麦231.4万亩,单产380公斤、总产88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态势,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我州机械总动力配套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小麦、玉米、棉花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不仅仅是农产品红火了百姓生活,畜牧、葡萄酒、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一项项特色产业成为自治州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金秋时节,走进庭州沃野,火红的辣椒像红色的地毯铺在天山脚下,一块块棉田犹如绿白相间的丝带铺向天际,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下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庭州大地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州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州畜牧业实现扩量提质双增长,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州牲畜存栏338.59万头(只),肉产量8.55万吨,生牛奶产量23.18万吨;馕生产加工能力达到每日423万个,带动全产业就业2.54万人次;新增酿酒葡萄1.3万亩,创建林果标准化示范园7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2家,位列全疆首位;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极,迈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全方位培育——

  乡土能人大显身手

  乡村要振兴,必须有能人。我州紧紧抓住人才核心要素,全面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今年,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下三工村众义农民专业合作社千亩葡萄大丰收。“我们每亩地的产量可达1500至1800公斤,纯利润最高可达2000元。”该合作社副理事长严相涛笑着说。

  起初,严相涛大学毕业回到老家种葡萄,亲朋好友没少泼冷水。他憋了一股劲,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修剪拉枝、病虫害防治……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在创业路上经历了一番风雨。

  2015年,严相涛成立了众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4500亩,拥有42个保鲜库,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的产业链,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千亩葡萄,“金果”硕实。严相涛的喜悦,不仅来自对他致富带头作用的肯定,更来自乡村振兴带给他全新的人生憧憬。像严相涛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我州有5320名。

  同时,我州组织实施“千名硕士进昌吉”引才和“千名大学生赴基层”储才专项行动,引进硕士研究生223人,到村工作大学生1045人。

  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围绕我州现代农业特点和发展目标,自治州实施乡村人才培养项目18个,举办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班110期;选派农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带户开展技术服务,深入乡村一线带动群众生产致富,实现脱贫村人员选派和项目支持两个全覆盖。

  “大家好,我是‘榛子奶奶’,这些都是我种的榛子树……”今年秋天,83岁的雷树巾老人在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政府干部的帮助下通过抖音平台直播卖货。独特的本土美食、淳厚的风土人情,瞬间“撩动”了众多网友的心,特色山货引来了客户,“乘云”出了乡村。

  今年,自治州深入推进电商“个十百千”计划,建成电商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个,培育农村电商示范企业10家,开展电商培训300余场次,覆盖群众1.7万人,为广阔田野注入了全新活力。

  多维度治理——

  美丽乡村驻颜增色

  初冬的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银装素裹,驱车沿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农村建筑群,农家乐、民宿相邻而建,游客们在此品尝美食,农家小院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在我州,这样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而建设“美丽乡村”的秘诀,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最有发言权。“环境美、空气好,我们过得比城里人还好。”70岁的八家户村村民李注德不胜欣喜。

  在推行垃圾分类初期,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费了一番功夫。村民乱扔乱倒垃圾的生活习惯由来已久,也不懂垃圾分类分什么、怎么分。为此,村干部给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重要意义,现场示范垃圾分类方法,如今全村垃圾分类“有模有样”。

  与其他超市不同,昌吉市佃坝镇二畦村的一家商店可以用积分“购买”商品。村民收集了废旧纸箱、啤酒瓶等可回收物,在垃圾置换点兑换积分,再到商店换取日用品,以“小积分”兑现“大文明”。

  “广大村民请注意,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出来了,这次大家全部上了‘红榜’,希望再接再厉!”昌吉市榆树沟镇榆树沟村的大喇叭一响,公示栏前就围满了村民。“红黑榜”褒扬先进、鞭策后进,让群众把人居环境整治当成“自己的事”“争光的事”。

  今年,自治州投资3.3亿元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投资2.49亿元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建设9675户,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昌吉田间地头正不断凝聚丰收的热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这片热土正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

  乡村振兴既任重道远,更未来可期。

--> 2021-12-16 ——自治州谱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25724.html 1 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