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昊
她,虽然不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却要直面人们对于病毒的恐惧和对疫情的焦虑;她,总是侧耳倾听,疏导患者情绪,让他们走出认知的困境……她就是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心理医学科医生杨黎昕。近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杨黎昕。
心理医学科医生被人们称之为治疗“精神感冒”的大夫。9月15日,在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隔离病区,一位40岁左右的患者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得知其在乌鲁木齐的大女儿突发疾病后,这位患者精神出现异常,不停地在病房内走来走去、焦虑不安,见到自己的行李箱和随身携带的物品格外兴奋,并开始疯狂敲砸病房玻璃,多次试图冲门而出,大喊大叫:“我要回家!回家!快让我回家!”……
杨黎昕通过患者病历记录初步判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幻觉妄想状态。“倾听和支持是最重要的。”杨黎昕说。
“你是不是想女儿了?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杨黎昕一句话抚平了患者焦躁的情绪,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谈话变得容易了。见患者情绪稳定,杨黎昕根据掌握的病例资料,系统地对她进行了约束性保护,讲解了疫情防控措施策和健康知识,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杨黎昕还播放了舒缓的音乐,拨通患者丈夫的电话让他们进行交流。
治疗期间,该院还通过昌吉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邀请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方面专家,为这位患者进行视频会诊。经过一系列的心理疏导,患者情绪有所好转,她积极配合治疗,各种心理症状逐步缓解。
9月23日出院时,患者和家属动情的说:“杨医生,谢谢你!我一个人隔离病区太久了,要不是你精心疏导,我早成精神病人了。”
除了患者,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也容易出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他们每天面临多种应激源:随时面临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医疗物资短缺的焦虑;每天超负荷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长期与外界隔离不能回家;面对病人的死亡以及患者痛苦、恐慌、不安等负面情绪。
该院医护人员王亮(化名)每天戴着口罩、护目镜,穿着防护服,一直担心自己被新冠病毒感染,出现了失眠、焦虑、情绪低落等问题。杨黎昕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引导王亮了解如何做好防护,科学地认识疾病传播渠道,用正确的防护知识来消除内心未知的恐惧,并给王亮服用了适量改善睡眠的药物后,王亮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心态也更加正面积极,终于走出了心理困境。
杨黎昕说:“对于像王亮这种在特殊环境下的强迫思维,我们需要帮助医护人员释放压力,关注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可怕,只要严格消杀环境、做好个人防护,就不会被感染,所以不必过度紧张。经过心理医学科医生一系列心理疏导,能帮助他们走出认知的困境,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