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薇报道:12月8日,在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圣禾种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包装玉米种子,完成销售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这里每年向全国输送上万吨优质玉米种子。
“我们在全国已建立了30万亩稳定制种基地,建成8条现代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小麦、棉花、玉米的年成品种子加工能力达15万吨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玉米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工全程自动化。”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雪飞介绍。
九圣禾种业成立于2003年,是集玉米、小麦、棉花种子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今年,九圣禾种业入选国家农作物种业(玉米)补短板阵型企业名单。
“我们一直致力于优质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利用,培育出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比如‘九圣禾D1508’,不断刷新新疆单产纪录,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高雪飞介绍,该公司坚持科企合作路线,与新疆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企合作关系,成立小麦、玉米、棉花育种团队132个,为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加速品种选育,缩短培育时间,每年10月底,九圣禾种业育种人员会带着千余份小麦、棉花等品种的材料到海南进行扩繁、选育。“我们非常重视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每年用于研发方面的资金占公司总收入的7%左右,先后有2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鉴定),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70多个,小麦、棉花等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高雪飞说。
我州有20多年的制种历史,拥有农作物种企72家,占全疆近40%。今年,昌吉州1000万元现代种业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为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打下坚实基础,我州18家种企选育的6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审定,占全疆31%。
近年来,我州加大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不断创新机制、培育龙头、建强基地,致力于打造现代种业强州,让越来越多的昌吉良种走向全国。
今年,我州出台《昌吉州关于加快种业创新发展 推进现代种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启动编制《昌吉州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实农作物制种面积62.68万亩,占全疆制种面积的20%,种业发展呈现出基地做优、企业做强、品牌做靓、产业做精的良好态势。
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我州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生物技术应用,通过创新品种联合攻关机制、搭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等举措,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培育更多优质、绿色、抗逆性强且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新品种。
2022年,我州制种冬小麦平均单产450公斤,试验示范区冬小麦单产800公斤,最高单产达867.87公斤;制种春小麦平均单产400公斤,试验示范区单产724公斤。
在制种基地建设中,我州推广“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产业化联合经营模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建设地块集中连片、农企互联互助、投资收益稳定的现代种业基地,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我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疆新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选育的“核春115”亩产724.14公斤,刷新全国优质强筋春小麦高产纪录。
昌吉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种子执法科科长刘怀梅介绍,目前,我州基本形成了“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生产经营—配套服务”的完整良种产业链条,创新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整体提升,“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初见雏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立足农业优先型功能定位,做大做强以小麦、棉花、玉米制种为主导的现代种业,推行市场化竞争性配置,将优质基地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建设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制种基地。”刘怀梅表示。
据统计,我州现有4个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5个国家级区域性小麦、西甜瓜、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全州制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年供种能力超过21万吨;2010年至2022年,全州种子企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03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50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