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乡村网红”带火家乡农特产

——我州发展农村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林海明

  12月13日8时,郑利均拿着充电宝和手机,一头钻进呼图壁县锦疆棉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开始直播。

  棉被生产线流畅运转,包边缝纫机嗒嗒作响,棉絮经过压、磨处理后,再铺上白纱,进行反复按压,一床崭新的棉被就这样诞生了。

  “欢迎来到直播间,大家看到的棉被都是接单现做,百分之百纯棉制品,亲肤柔软不压身,蓬松透气不板结,拍一床送一斤,新疆源头工厂直销,全国各地包邮到家……”郑利均直播技巧满满。

  “全国包邮真赞,哪天能发货”“是新疆的棉花吗”…… 不一会儿,有网友陆续进入抖音平台“兵团小王新疆棉被工厂直销”直播间,大家透过手机屏幕看到了工厂环境、生产流程,加之主播现场答惑解疑,让不少人吃下了“定心丸”,现场下单购物,暖暖的棉被通过一份份网上订单发往全国各地。

  13日8时至23时,直播15个小时,郑利均售出约300单棉被,价值近4万元,他比较满意。

  农村电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农村电商从业者并非都是农民。郑利均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棉农家庭。在棉田帮工、在棉田成长,从小和棉花结缘的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玩伴”。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郑利均回到阿拉尔市工作,单调的工作生活节奏让他逐渐失去了“方向”。“工作半年后,我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郑利均说。

  做建材生意、开棉被厂,经过3年的历练,2019年,郑利均在呼图壁县轻纺织产业园成立呼图壁县锦疆棉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引进大型自动化絮用纤维制品流水线等设备,生产加工网棉被、花草枕芯、被套等产品。

  “面对镜头我从不紧张,因为我有底气,有新疆的优质棉花给我‘撑腰’。”郑利均说,公司开办以来,产品一直在天猫、京东等网络平台销售。2020年,公司开始外聘主播在抖音平台直播带货,他本人接触电商直播则较晚。

  今年6月,郑利均赴福建省宁德市参加电商培训。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走上了直播带货的道路。郑利均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与“家人们”见面,尽力做好直播内容提升人气,下播后也会去其他“网红”的直播间学习带货技巧。

  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零差评的诚信经营,郑利均接到的网络订单络绎不绝,在疫情冲击下,产品订单数仍稳定在每天300单左右,日消耗棉花最高达8吨,预计今年公司销售额近1300万元。

  “我在呼图壁县创业4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美丽的呼图壁不仅有暖暖的棉被,还有鲜美的椒麻鸡、优质的面粉…… 我希望将家乡更多特色产品推介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呼图壁。”郑利均说。

  投身乡村发展,郑利均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才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业农村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更需要科技、人才与创新的共同加持。”郑利均道出了心中所想。

  庭州沃野,像郑利均一样心怀致富梦想的“乡村网红”,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大展拳脚,在这片热土上闯出了响亮的名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发展,我州充分利用企业孵化、品牌推广、电商培训等资源,做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孵化,越来越多的“乡村网红”活跃在田间地头,展现乡村生活、带火家乡特产,实实在在促农增收。

  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州已培训各类电商2000人,涌现出新疆棉花哥、虎牙四妹、新疆歪歪美食、牛牛优选新疆特产等电商农人,全年直播交易额实现1.34亿元,直播观看人次累计1189万人次。

  “从最开始农民试水电商,到逐渐深度参与直播经济,农村电商为昌吉州农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销售空间,也成为涉农主播展示家乡风貌的重要舞台。” 昌吉州商务局消费促进和电子商务科干部郑忠楠说,下一步该局将更加注重培训质量和转化效率,精选培训对象和课程,提高学员上线触网、利用电商创业就业的转化率,打造一批电商达人、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师,为我州农产品和文旅资源代言。

--> 2022-12-21 ——我州发展农村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38341.html 1 “乡村网红”带火家乡农特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