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良壁 张峰 通讯员 史广军
“576块钱,很高兴。”8月5日,在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上庄子村经济合作社股民分红大会上,领到分红款的哈里别克满脸笑容。村里每位基本权利股民分红288元,1453位村民共分红近40万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庄子村于2020年6月成立经济合作社,包括哈里别克在内的66位村民都变成了“股民”。“致富路上我们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村党支部书记吴新民语气坚定。
昌吉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持续把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利用国家专项和自筹资金,持续加大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创建成果融入到乡村振兴中,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谱写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昌吉州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州政协党组副书记诺尔买买提·诺尔东充满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区、州党委民族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在巩固深化创建成果上思想不松懈、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持之以恒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物质、社会、法治、治理”五大基础,不断擦亮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靓丽名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昌吉州的生动实践。
夯实精神基础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昌吉州注重营造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并以此为强大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农闲时节,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在吕家庄村举办的“红色剪纸映党史 初心不忘颂党恩”剪纸艺术作品展,吸引了很多农民前来参观。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富裕起来的村民感恩党的好政策。“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深感自豪!”村民伊克巴力·伊敏触景生情。“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变是最好的说教,农民看的见、感受的到,通过剪纸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寓教于乐中植入了各族群众心田。”玛纳斯县委常委张城华深有感触。
既要“管肚子”更要“管脑子”。昌吉州创新载体,在“广、多、深、新”上下功夫,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突出干部教育常态化,通过州、县(市)“示范班先行、普培班紧跟、乡镇班兜底”“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专职教师+业务骨干”师资配置,健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多位一体同频共振的“干部讲台”。在城乡设立户外展板、电子屏、宣传栏,差异化打造“社区、田间、车间”课堂;组建“马背、银龄、红马甲”宣讲队,采取“讲授+实践”“故事+实景”“诵读+红歌”等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设置“社会讲台”。创作完成《昌吉州丝绸之路文化丛书》奇台篇、微电影《木垒县菜籽沟古村落影像志》等10项文艺精品力作,通过中华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
夯实物质基础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昌吉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滚边、上条、锁边,木垒县大石头乡阿克达拉村牧民比沙拉在村里的服装厂内娴熟地操作着缝纫机。“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下班了回家还能照顾孩子,现在牧民的生活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感谢党的好政策。”比沙拉幸福的表情溢于言表。
昌吉州用活用足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惠民政策,在项目论证、推进和效果评价上,把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就业作为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断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其他县市的民族乡、偏远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上的人才、项目、资金的重点支持力度。通过输血造血相结合,志智双扶齐发力,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昌吉州以“促进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年均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54元、23180元,年均增长5.8%、7.1%,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疆前列。同时,昌吉州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发展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每年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夯实社会基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昌吉州注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促进和实现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每逢周日,阜康市甘河子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吐爱香·托乎提都会和队员们一起来到辖区独居老人刘育颖家里,聊家常、干家务。“退休前,同事经常帮助我,现在退休了,我也去帮助别人。看到老人很开心,我也很快乐。”吐爱香·托乎提高兴地说。在吐爱香·托乎提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团队已经由成立之初的14人发展到了200多人。
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昌吉州还实施了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做到“三个促进”齐发力。文旅融合促交往。创新“旅游+宣教”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阜康天山天池、吉木萨尔北庭故城等旅游品牌深度融合,打造146公里的百里丹霞风景道,建设13个中华文化主题公园,24个乡村画廊、32个特色文化村(社区),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援疆兵地促交流。搭建对口援疆交往交流平台,开展“我从天山来”闽昌融情青少年夏令营研学活动。加强与兵团的交往交流,推动兵地融合,实现互利共赢。互嵌发展促交融。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为抓手,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互嵌推进,实现各民族群众同社区共单元、同学校共班级、同机关共单位、同车间共班组、同时代共命运。全州4.88万名干部职工与13.75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截至目前,累计捐款4316.19万元、捐物269.09万件、解决就医就学就业难题112.03万件,营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夯实法治基础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昌吉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到推进依法治州工作中,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夜幕降临,吉木萨尔县在北庭园广场开展以“与法同行 法润北庭”为主题的“法治夜市”宣传活动,工作人员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宣传制品等形式,向过往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团结是福,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合法的事不能干。”在广场散步的个体户买买提边看传单边说。
昌吉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运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工作的能力水平。发挥融媒体优势,持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依托“法治庭州”微信公众号等面向社会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法律知识答题活动。健全协调处置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浓厚氛围。制定实施《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治理促进条例(试行)》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夯实治理基础 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昌吉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州有机统一,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全面推行“街道派单、部门接单”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日”活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梳理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及时将州域内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强平安昌吉建设。把普法宣传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干部群众心田,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营造全民普法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五大基础的持续夯实,筑牢了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根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昌吉州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将越抱越紧、民族团结的“石榴树”将更加枝繁叶茂,昌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