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白衣执甲,全力守护生命健康

——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冲击下的昌吉医护群像

  

  本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贾佳 王岩 马晓蕊 贾若艺

  自“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出台后,奥密克戎以防不胜防的姿态快速传播。我州迎来了第一波感染高峰,各级医院和医护人员也迎来“大考”。

  连日来,医护人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始终坚守着生命防线,他们身体力行,践行着“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承诺,一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无声战斗”在庭州大地打响。

  “职责所在,必须坚持”

  12月25日上午9点多,4辆120救护车相继驶入州人民医院,依次停靠在急诊科门前。急诊科护士长余春玲上前一一询问检查、联系相关科室医生,尽管寒冬凛冽,来回奔波的她,防护服下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

  余春玲在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她说:“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急诊院前、抢救室、留观病房共有21名护士,只剩10名护士是正常的状态,我们为了保障急诊科正常运转,大家每天都要工作近10个小时。”

  眼看病人越收越多,余春玲的心一直揪着,“同事们还能扛得住吗?”她的团队用实际行动消除了余春玲的担忧。“每个人都没有后退,坚守在一线。退烧了,继续干;不舒服,先扛扛;休息后,接着上!”采访中余春玲几度哽咽。

  连续不断地接患者、监测生命体征、陪送检查、收入院……一个班上下来,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成媛感觉腿都要跑断了,还是咬牙坚持着。“虽然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我们还能支持住,有时间就休息一会儿,给自己鼓劲,不能倒下。”成媛说。

  随着新冠对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的影响,叠加冬季心脑血管与慢性病高发期,让救治变得复杂、困难,急诊成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目前急诊科处于饱和状态,医院专门加强了设备、区域、人员配置等,以做好应对。”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臧滔说,未来一段时间,重症救护仍将处于高峰期,医护人员都将严阵以待。

  “我们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团队!”臧滔说,从优化急诊患者分区、重症患者的抢救,再到危重患者“绿色通道”救治的保证,急诊科全员有条不紊地保证了患者安全。因为有这身白大褂在身上,职责所在,必须坚持。

  从12月19日起,该院急诊量从日均100人次,已增长至目前的200多人次,共救治重症患者近300人。

  “多在岗一天,就多一份力量”

  12月24日下午,昌吉州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诊室门口,患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序等待就诊。诊室内,医生在马不停蹄地听诊、问询、写医嘱开处方、交代注意事项。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州中医医院的发热门诊日接诊量节节攀升,从40人次上升至120人次,最高峰达130余人次。工作量增加,医护力量却因陆续出现感染高烧而减员,徐姗姗是少数没“中招”的医生,“白加黑”连轴转成了家常便饭。

  为应对患者骤增现象,州中医医院对发热门诊的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从最初的3间诊室增加至7间,24小时开诊。“我上一天白班,要接诊约80名患者,基本上一坐下来,就动不了,连喝口水、上个厕所都没时间。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是平常事,还会有种脱力的感觉。”徐姗姗说。

  “3天前,我母亲和8岁的女儿被感染,至今高烧不退,我却无法照料。我已有5个多月没有见到女儿了……”说话间,徐姗姗的泪水充盈眼眶,“得知她们被感染的那一瞬间,我心里特别难受。一线工作太忙了,我不能丢下手头工作。迟一天感染,就能在这个岗位多坚持一天,多一份力量,就能让更多患者尽快地解除病痛。”

  发热门诊医生李鸿翔连续坚守岗位4个多月后,最终也被确诊了,出现了咳嗽、咽痛等症状。次日,他克服身体不适坚持上班,白天处理门诊等各项事务,晚上则根据科室同事身体状况重新排班。

  当下,州中医医院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全力承担起护佑群众生命健康的职责使命。医院通过科学调班、发放中药汤剂、合理安排医护轮休等方式,关心关爱医护人员,齐心协力筑牢群众生命健康防线。

  “哪里需要,我就顶上!”

  昌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数量同样激增,医护接二连三因感染新冠病毒暂时退出“战场”,骨科医生秦维龙积极补位、毫无怨言,这已是他在疫情期间第3次主动请缨支援急诊科。

  每日就诊人数高达近200例。如此数量的病患对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急诊科,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新十条”发布后,该院急诊科面对新冠阳性患者涌入,除了要保障院前急救、急诊内外、抢救室等正常开展工作,还需要紧急救治发热的危急患者。

  因有急诊科急救抢救工作经验,120院前急救、夜间值班等岗位上都有秦维龙的身影,哪个岗位缺人他就立即顶上。

  “有没有头晕、乏力?”秦维龙一边儿询问患者病情,一边儿快速地记录。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开医嘱、打电话为病人联系科室会诊、办理入院手续,随后又立刻跑着去下一个患者的床边。

  往日走路带风的他,在骤增的工作压力之下,步伐也变得沉重起来。“急诊夜间约有50名患者来就诊,我们要加班加点,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救治。”秦维龙说,由于患者多为老人和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他值完夜班时,人已经累瘫。

  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加上考虑到存在感染风险,秦维龙已与妻儿分居近5个多月。“现在两个孩子由我岳母在照顾,说不担心是假的,但现在情况不允许我回去,关键时刻就要顶上!”秦维龙刚值完夜班,他的声音中虽透着疲惫,但语气坚决。

  医生张超感染了新冠病毒,休息两天后,感觉症状减轻了,便立即返岗投入战斗;护士艾晨昱虽然嗓子已经嘶哑,面对患者家属时,还是一遍遍交代注意事项……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没有人退缩,市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都在努力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严寒的冬夜,一声婴儿的啼哭,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产科医生田敏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12月25日18时,新冠病毒孕产妇感染者芳芳(化名)在医护人员的护航下,顺利通过剖宫产诞下一名健康的宝宝,后续一系列繁重的护理及治疗工作在产科继续,这是田敏负责的第12个阳性孕妇分娩手术。

  结束手术,田敏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刚回到病区,脚跟还没站稳,又接到一位新冠确诊孕妇的求助电话,急需住院分娩。她再次奔赴“战场”,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连日来,该院孕产妇的日均住院人数基本在30人,每天都会有3至7名孕妇入住,每日几乎都会有3至9台剖宫产手术,以及自然分娩的孕妇,产科病房每天都能听见数名新生婴儿嘹亮的哭声。12月1日至今,该院产科收治119名产妇,实施手术66台。

  “病房一直是满床状态,孕产妇多、人手紧、工作强度大,医护人员高负荷运转。”田敏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必须咬牙扛过去,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忙碌了一天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产科护士曹玉欣下班后,在临时居住点简单洗漱后,坐在床上通过视频看一看6个月大的女儿,疫情当下,母女俩唯一的亲密接触就靠着每天丈夫送回家的母乳。

  由于连续工作,体力透支,田敏的搭档徐雪君感染了,嗓子哑了,她写病历、通过打字和同事对话,还有多位医护人员症状变轻后便立刻重返岗位……

  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也是一个个普通人。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奋力坚守。感谢所有坚守在工作一线的白衣天使,请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关爱,守过这场寒夜,我们终将迎来曙光重现……

--> 2022-12-28 ——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冲击下的昌吉医护群像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38523.html 1 白衣执甲,全力守护生命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