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瑛
唐新运的文笔清新、洒脱、充满灵性,内容大多聚焦北道桥这个多民族共居的村落,写那里的景物、人事、命运,眼光独特,叙述从容。沈苇评价唐新运的作品:“他的写作是地方性的、经验主义的,同时具有民族志和社会人类学价值。”刘亮程更称赞:“唐新运散文中的乡村和牧区生活,扎实又生动,信手拈来都有味道。”
唐新运的家乡北道桥子,简称“桥子”,位于奇台县城东北二十多公里处的西地镇桥子村,北临沙漠,中间一块绿洲,水草丰茂,唐新运一家祖孙三代就生活于此,这里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头。
《就在这条路的两端》共收入作者的23篇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朴实真切的语言描述和记录了家乡奇台县汉文化的留存和风土人情、乡风民俗,抒发了作者从乡村走向城市后对故土的无比热爱和无限留恋,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花草树木、世间万物及生命的敬仰和尊重,对一些小人物的悲悯和同情,对亲情友情和所有世间真情的记录和思考。总的来说,唐新运的散文有四大主题:家园、劳作、赞美、回归,这些内容具象而真切,足以影响作者的一生。
据唐新运说,自己祖上在应天府(南京市)做笔墨生意,后搬迁至甘肃民勤县,20世纪60年代初他爷爷携家带口自流来疆,落脚于北道桥村。桥子村以民勤人居多,文中比喻民勤:“它像一只苦胆,被上天扔在两个沙漠之间,在多年习惯于战风斗沙中,勉强维持生命”“顽强、坚韧与极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仿佛沙漠中的骆驼刺、沙枣、梭梭和胡杨,容易成活,并联手改变和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圈。” 中华民族顽强抵御灾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斗志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爷爷、父亲、北道桥村民构成了唐新运作品的重要内容。爷爷认为:“劳作是最实在的,与大地为伴,那样的日子过起来舒坦安心。” 岁月艰难,但爷爷带领一家老小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在《怀念爷爷》里:“爷爷向来表示要与老屋共患难,同生死。” “是爷爷推动院门,让整个院落鲜活起来。” “平民的苦难算什么?平民的快乐才是大快乐,是纯快乐。”可见,爷爷既是沙漠家园的守护神,更是快乐源泉的发掘者,有爷爷带领一家人奋斗,以苦为乐,改变命运指日可待。“村里注重教育和文化,村民就算识不了多少字,也要写一手好字。他们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在土里刨食。”“那些年,我总是和母亲一起在炕头就着昏黄的油灯,捧读散发着墨香的书本。我趴在炕头,母亲坐在炕沿下。” “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不敢声张,父母会时时告诉他,谁谁的孩子在国外工作的呢!” 善良纯朴、踏实真诚、邻里互助的乡风民情让唐新运一家受益。《铁锁子,满院子》里写:“爷爷在这个村庄落户,又在这个村庄离开人世。父亲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六十多年,我们弟兄几个在这个村庄降生,又从这个村庄走到别处,走到远处。”“村里人都说这是一块福地,我终于明白爷爷为什么坚持让父亲把新房子盖在原来的房底子上。”在《父亲占下的地方》里:“父亲依旧在老房子上盖新房子,仿佛继承和延续。” “我们盖房子时,自家人少,邻居、壮劳力、手艺人不请自来。”“父亲大方地宰了羊,母亲在厨房里切菜煮肉熬汤,肉的香味和烟气随意飘散。”“那个房子比我爷爷盖的房子要大得多,房子的前面,是白杨,腰一样粗,它还随风摇响,应该是唱着自己喜欢的歌,互相说着谁也听不懂的情话。” 农村生活是艰难的,怀揣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梦想,唐新运弟兄三人刻苦读书。当先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城里买了楼房,要离开农村时,他们心里空落落的,像丢了宝贝似的,诸多的牵挂和不适应。“有一天,我们来到了城里,父母岁数有些大,不得不跟我们一起进城,当然,地方有些偏挤、狭小、还高。” “我们拿着铁锨下楼,铁锨都没地方下手。” 虽寥寥数语,平白直接,却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城乡文化差异与碰撞,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脱离乡土、融入城市的选择与心路历程,作者身处其中的复杂情感及价值取向。在《雪会不会压塌房子》里:“冬天我们把自家院子的雪扫得干干净净,还给邻居搭把手,把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家院子和房子收拾得干净利落。自从父母跟着我们搬进城里,只要天一下雪,父母就不开心,担忧我们在村里的房子,会被雪压塌。我给父亲说,回去扫一次雪,往返几百公里,若雇人扫雪,一次得付300元。干脆不扫雪了,让房子塌,让房子倒,将来我们回去重新盖房子。父亲慢慢低声说,这个将来是哪一天啊!”“许多年之后,我回到故乡,站在这个小小院落的西边,站在路边,凝视黄昏、薄雾、夕阳中院墙依旧,四四方方的院子。”曾经睡过的大炕,在风中摇曳的芨芨草,那棵见证村子出状元的老榆树,那位每天早晨提着铁皮茶壶卖牛奶,一碗只卖4毛钱的维吾尔族阿姨,村民黑红的脸膛、憨厚的笑容,都留在了作者记忆的最深处,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在大田地里劳作是辛苦的,但唐新运的文字并不悲情。他秉承了父辈的乐观豁达,在微小简单的事物里,体悟出幸福之道。雪地里追兔子、打沙枣、母亲用海娜给他包手、他给纳鞋底的母亲读文章,都成为唐新运生活里的一道光。在《家里麦子八百斤》里,村子里实行包产到户,父亲分到了一块一等地,作者写:“从九月份开始,到落雪之前,我们都一直不停地把家里的牛羊粪往地里拉,和先前的羊粪堆一起,形成更大的堆……我在前面开着拖拉机,走走停停,父亲跟在后面,用一个耙子把牛羊粪刨下来,堆成一个小小的堆,过几天,父亲又用铁锨把牛羊粪摊撒开来。”“那年种的是冬麦,麦子向上长,因为天上有太阳、有风、有雨。结果秋天我们家的麦子一亩地打了八百斤。” “下一年,我们只想力所能及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不负天地恩赐,坚守干净良心。” 农民在土地承包中释放了空前的积极性,在辛勤劳作中收获了喜悦,畅想未来,充满豪情壮志,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浓烈。这是生命与命运之间的角力,也是中国终将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转折点,唐新运对此做了真切的描述。在《燎天篷》里:“除夕,奶奶认真地擀着饺子皮,爷爷仔细又忙而不乱地包饺子,还小声说着话,两人脸上温暖、幸福、安宁、满足的神情,我到现在都不能忘记。”爷爷奶奶勤劳一生,晚年梦想成真,好日子还在前面等着呢!
荒野中的北道桥是大自然的一角,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渺小,然而再渺小,也可以有所作为。在荒野里生存,考验的不仅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乐观豁达的性格。农村落后偏僻,沙漠万籁俱寂,这种绝对的安静,可以从精神上杀死人,也可以滋养人。面对沙漠,面对寂静,一个人能安然自若,这需要极大的定力。唐新运做到了,年少的他,像一株向日葵,不抱怨,不哀叹,面朝着太阳,笑意盈盈地生长。这种阳光敞亮的豁达气质,渗透在他的每一篇文字中,有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抚慰了读者的心灵。生命越是苍凉,人就越要热爱生活,辛勤付出,这便是唐新运和村民们的幸福之道。
在散文集中,作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各种花草树木虫鸟的喜爱,对世间万物及生命的敬仰和尊重。在《相爱》里,作者风趣地描述道:“后面的风是毛头小子,还没有见过这相爱的场景,因此不高兴了,风一定是得了道,于是无数小虫子也沾光,全都贴在窗上,用口径不一的各种复眼看我们,乐得一个劲拍打双翅。”在《海娜无香》里,作者由衷赞美:“海娜要倾尽全力,给这个世界给天地间带来颜色,留下自己的颜色,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三星向西》里,家畜和人一样平等:“牛羊不但长着耳朵和眼睛,而且还有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对一些小人物的悲悯和同情,对亲情友情和所有世间真情记录和思考的文字在文集中随处可见。在《与马相遇》中对爱马汉子不吝夸奖:“邵老大自信得很,他自己活得活蹦乱跳,也坚信自己的马在远处不比自己差。夜晚,他躺在床上,梦见自己骑在马上,肆意驰骋。”
董力勃曾这样评价唐新运的散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让他在众多的散文作家中有了很高的辨识度。他写的地方以及人与事,往往十分具体,有根有据,充满了烟火气息的朴素,但总是能带给阅读者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美感。当下散文的同质化,使得唐新运边地乡野的书写愈发可贵,这也意味着他的文学之路可以走得更加广阔久远”。
唐新运后期的散文呈现出的是一种感恩回归。他熟悉牧区生活,深知哈萨克族牧民与牧场与牛羊血脉相连、孕育彼此、共生共存的情感。在《落入凡间的羊》里尽情抒发:“我觉得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种人,比哈萨克族对羊更为熟悉和了解。因为,他们一直都走在羊群的前头和身后;呼吸着羊的呼吸,弥漫着羊的尘土;他们和羊一起享受着夏草场的阳光和雨水,又一起在冬窝子里相互依偎抵御抗击着风雪。哈萨克族对羊的珍爱和尊重,全在羊肉的穿喉入腹,对羊全身上下的充分利用,他们深知,羊身上的每一块骨头,每一块肉,每一滴血,每一根毛发,甚至身上那看似毫无用处的砂粒尘土,血液流尽之后肌肉的每一下轻微颤动,都是夏草场冬窝子每一株草向下深深扎根和向上的全力生长,是每一朵花拼却的微笑和怒放,是太阳刺透浓厚云层播洒在人和羊身上的温暖,是宝贵溪流长年又艰难地缓缓流淌,是上天的丰厚馈赠和刻意安排。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羊的血液,我们的筋脉与羊的筋脉紧密相连。”他用相互依托观照的手法巧妙而动态地呈现出大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壮丽景观,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环环相扣,美美与共的发展趋势和深远意义。
唐新运曾住在牧民卡格巴提家里,冬夜,风雪夺门而入,令人无法呼吸。在《大雪封门》中:“天不亮我就起来扫雪,接着帮主人拌草料喂牛羊,在马房铲冰剁雪,像回到了以前帮父亲干活时,又像一个变心的人回心转意,出现奇迹。”他疼爱卡格巴提留守在牧区的小孙女,可爱漂亮的恩娜,带着她到商店买水果、零食,“我在心里暗暗许下一个庄重的承诺:从现在起,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送给慢慢长成的恩娜。感谢她让我在离开她之后,还有不尽无穷的念想。” “我临走时,给卡格巴提买了一吨煤,这些煤加上他原来的煤,足够他一家烧到来年春暖花开,就算大雪封门,这些煤也足够把门口的雪化开。” “我回到家里,卡格巴提用微信发来一张全家福,在他的房子里,阳光透过窗户,映照在每个人脸上,笑容是那样的清晰和明亮和我在三百公里外的家一模一样的暖,一模一样的健康、安稳、踏实和快乐。”这些文字,能让人窥到作者感恩回归的心路历程,共同打赢农村牧区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行动,对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的真诚祝福。
与其说唐新运对故乡怀有感恩之情,不如说那是他对生活本身的深情。他用文字把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个体情怀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我们,让我们也感同身受,原来感恩能让生命回归清净的本质。这时候,我们将更深刻地反思自我,反思生活。而这种反思,又会反哺我们的人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静谧、温暖、悠远,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