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薇报道:手里没钱咋备耕?以前要提前几个月来筹集资金,如今昌吉州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抵押,就能申请到贷款。因为有了“农业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农户滑动指尖“云”上操作,申请贷款到发放仅需30分钟。
3月6日,春寒料峭,昌吉市榆树沟镇前进村村委会会议室却热火朝天,中国建设银行昌吉州分行工作人员正在这里开展金融服务,核对申请人身份信息,审核申请材料,指导贷款人在网上申请贷款,为农户送来春耕“及时雨”。
前进村村民吉永宏和王修军结伴而来,两人都带着自家土地的“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贷款利息低、合算、方便,不愁没有抵押物。”吉永宏告诉记者,4年前,他与王修军合作种地,共种机采番茄和制种玉米400多亩,年年备耕都要贷款。
吉永宏打开手中的“红本本”给记者算账:“你看,我的确权土地有64亩,王修军是112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每亩地可以贷款1560元,我俩一共能贷款27万多元,利率不到3.7%,而原来贷款,利率都在7%以上。”
一问一答间,昌吉市榆树沟镇前进村党委书记李倾刚插入了话题,以前到金融部门贷款实行“五户联保”,一户到期还不上贷款,其他几户受牵连很难再贷款,往往“联而不保”。自从有了“红本本”,贷款的事自己说了算。
前进村现有耕地2.4万亩,流转土地占30%,千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共计10户,主要种植机采番茄、制种玉米和有机甜菜。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农户贷款需求日益增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利用现有大数据资源,特别是土地确权成果,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有效破解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李倾刚说。
今年,针对昌吉州广大农户,中国建设银行昌吉州分行推出了线上信贷产品——裕农快贷(抵押版)。用户只需下载“e聚农宝”,在手机App终端进行线上操作,就能获得贷款即时到账、随借随还等金融服务。
科技赋能、线上操作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中国建设银行昌吉州分行客户部经理陶勐刚说,农户贷款普遍存在缺少抵押物、产权不清的特点,“农业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节省时间的同时减少了人为干预,降低了贷款成本。
“今年1月以来,我们深入村镇,组织农户整理、上传贷款材料,通过村委会认证,完成银行相关程序,取得贷款。在此过程中,所有申请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数据都是由昌吉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提供。”陶勐刚介绍,一般来说,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半小时内即可完成。
陶勐刚说:“现在政府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这项业务也成了我们拓展市场空间的新抓手。”
据了解,自1月17日至3月6日,该产品推出不到两个月,中国建设银行昌吉州分行发放贷款近3000万元,惠及农户500户。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前提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昌吉州在68个乡镇(街道)、491个村开展自治区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面积达到574.8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
昌吉州农业产权交易中心昌吉市县域负责人包海翔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唯一依据。种植户通过农业产权交易中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交备案申请,村委会对备案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农权中心进行抵押登记,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形成“农业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解决了农村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产业升级和农民自主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自2016年以来,全州各级交易中心已累计为贷款需求农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贷款15亿元,加速推进农村资源整合、农业现代化步伐,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