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鹤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09年昌吉州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庭州大地,书写昌吉故事,用心用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事业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
唱响新时代之歌
昌吉州文联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充分发挥团结联系广大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文艺战线力量,谱写了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庭州新乐章。
紧抓重要时间节点,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中和重要节点,推出摄影成果展、绘画作品展、文艺演出汇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特别是2014年以来,昌吉州启动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在北京、福建、昌吉举办的“天山画卷·丝路昌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油画长卷、摄影作品等大型展览,围绕有关纪要精神创作的“天山画卷·史话昌吉”连环画以及“天山画卷·全景昌吉”摄影展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呈现效果、精神感召力和提高队伍能力等方面收获颇丰。“美丽昌吉文学作品欣赏会”“爱意盈怀——冰心作品新疆朗诵会”“亲——民族团结一家亲诵读会”、“新疆是个好地方”诗歌节等大型文艺活动营造出热烈的庆祝氛围,生动再现国家、地方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生的辉煌巨变。
发挥文艺塑魂铸魂重要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州文联号召全州文艺战线工作者积极开展“以艺抗疫”活动,累计征集文学、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歌曲等文艺作品300余篇(幅),在新疆文艺网等平台展出近百幅。用影像记录乡村发展变迁、用书法传承优秀文化底蕴、用美术作品塑造乡村景观,在木垒县月亮地村、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昌吉市和谐二村,知名作家、画家、摄影家建立的“书院”“画室”“工作室”,助力村民吃上“文化旅游饭”。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昌吉州文艺事业品牌响彻天山南北,全国知名度不断提高,形成集《回族文学》“新疆是个好地方”“写生昌吉”等期刊、丛书、专栏、展览等文艺品牌。昌吉地区主要文学艺术创作平台载体——《回族文学》,2020年、2021年两度入选中宣部主办、中国期刊协会等承办的中国期刊精品展,2021年、2022年两度入选全国“我是期刊领读者”公益活动“优秀期刊TOP40”“优秀期刊TOP60”;建立“北庭雅集”、州文联展厅等艺术家活动基地。深耕10年之久的“北庭雅集”成为昌吉州培养书法、美术人才最大的教育平台。
14年来,州文联联合各领域文艺家协会精心组织各类文艺展演活动1200余场次,参与人数100万余人次。
精品力作成果斐然
14年来,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聚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完成3000余件文艺作品创作,举办各类文艺讲座、文艺研讨、文艺比赛等活动100多场次,组织各种展览展演1000余场次,成果斐然。
文学佳作层出不穷。毛眉的中篇报告文学《社区纪事》获第三届“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奖”;李健的中篇小说《脐血之地》202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唐新运的散文集《落入凡间的羊》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工程、入围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全州文学创作者扎根乡野、笔耕不辍,奋力书写庭州百姓的幸福生活。
影视作品崭露头角。哈依夏·塔巴热克创作的儿童故事片剧本《塔吉克高原少年骑手》《音乐家》分别获“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民族电影展优秀剧本奖”,这两部儿童故事片成为2019年度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2019年11月,电视纪录片《筑梦小康》斩获新时代小康纪实影像征集典藏活动系列片类好作品、十五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乡村振兴”专题节目优秀作品等多项大奖。
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放异彩。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中,我州艺术家创作的作品50余次入展,其中马亚飞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力量”“中国伟业”“中国征程”等重大主题展览;赵磊的摄影作品《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入展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鱼新民、丁玉礼、薛彦保的摄影作品分别荣获首届锦绣中华全国风光摄影大赛银奖、铜奖;陈亮、秦天星等人的油画《老胡杨》《山顶的风景》《这里有个桃花源》等作品先后入选入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油画作品展。
民间文艺不断突破。2011年徐长琴创作的剪纸作品《56个民族庆建党》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红色记忆”剪纸艺术展一等奖;2013年邹溪创作的石雕作品《紫电昆岗》获得“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画笔、相机、歌喉创作文艺精品,记录时代脉搏,为昌吉州文艺事业发展贡献精品力作,提升了昌吉州文化软实力和地州影响力。
文艺队伍茁壮成长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昌吉州文联提出“增加文艺人才存量,提升文艺人才能力,激发文艺人才活力”的目标,着力打造一支与党同心、为民代言、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我州各领域文艺家协会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州作家、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戏剧、广播电视9个文艺家协会和1个玉文化产业协会推进协会各项工作的能力;建立健全基层文联和协会组织,形成网络式服务格局。截至目前,7个县(市)、州公安系统、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已成立文联组织,并组建各领域文艺家协会;州直各领域文艺家协会会员已达2200余人,平均每年递增1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0余人,自治区级会员近500人。
加大文艺人才队伍培养。积极争取中国文联、自治区文联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援疆政策机制实施艺术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多门类和团队化方式组织文艺工作者加强与文化艺术氛围浓郁地区的互动,举办全州中青年文艺骨干大型文艺培训班2期,近千人参加培训。
此外,州文联持续加大文艺创作支持力度,激发全州文艺战线创新创造活力。2018年在全疆地州首创《昌吉州文学艺术扶持项目办法(试行)》奖励机制;2019年配合州党委宣传部制定《昌吉州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2022年启动实施《昌吉州文艺创作行动计划(2022—2025年)》,确定文化润疆文艺创作行动计划项目22个,现已扶持各类文学艺术项目171个。
扎根人民淬炼本色
人民是文艺之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昌吉州文联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昌吉艺星艺兴昌吉”文艺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和组织全州广大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深入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送春晚、写春联、拍全家福、我和“雷锋”合张影……一支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驰骋在庭州大地,用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的形式,繁荣壮大基层文艺力量,形成文艺之花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实现了让广大群众在文化自信、文艺自觉中真心实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艺术形式大张旗鼓地赞美、讴歌我们身边“立得住、叫得响、过得硬”的典型,在唱响主旋律、弘扬新风尚方面发挥文艺力量,打造昌吉州文艺志愿服务品牌,走出了一条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新路子,不断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多年来,昌吉州文联组织邀请州内外文艺创作者深入庭州各地,开展了50多次“请进来、走出去”采风、展览、座谈、交流活动;鼓励各领域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入广阔农村采风创作,宣传推介昌吉州乡村振兴重点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文学作品《新山海经》《泰克拜》《雪不会压塌房子》、大型新疆曲子现代戏《戈壁花开》《天山兄弟》、歌曲《新疆棉花亚克西》《请到大美昌吉来》、舞蹈《踩点点》《我的家》等一大批“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
“笔墨当随时代”。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姿态拼搏向前,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凝聚起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