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廖冬云报道: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昌吉市第四小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带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好,五年级语文老师龚龑开设的编织课堂便是这样的课程之一。
3月21日17时,记者来到昌吉市第四小学五年级(2)班,十几名学生围坐在一起上编织课,编织课老师龚龑正在给学生讲解编织的要点,只见她右手拿着针,不停地向前锥、向左拨,把左手针上的线全挑到右手的针上,动作十分娴熟,她展示完后,又走到每个学生身边,悉心指导。
龚龑今年51岁,她告诉记者,她刚参加工作时,就和妈妈学习编织,后来,家人的毛衣、披肩,女儿穿的小裙子,还有毛线玩偶均出自她手。心灵手巧的她,也将这项技能带到了昌吉市第四小学的课堂,围绕编织主题引领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全校共有46名学生参加编织课堂,其中还有10名男孩子是主动报名参加的。五年级(2)班的学生李俊峰是编织课堂的“超级粉丝”。“我学习编织,就是想给爸爸妈妈送一条我亲手织的围巾。”李俊峰说。龚龑告诉记者,李俊峰很有悟性,在10个男孩子中,他编织的围巾最快最好。“刚开始上编织课堂时,李俊峰很痴迷,有一次放学排队的时候,他还在织围巾。”龚龑说,开设编织课堂的同时,还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很有意义。
李宇童同学将自己织好的一条围巾展示给大家看,她表示要把自己织的第一条围巾送给奶奶,她还会利用课余时间,给爷爷、爸爸、妈妈分别织一条围巾。
龚龑告诉记者,从3月3日开始,学校每周五都会开设编织课堂,这个课堂加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与传统文化融合。
“刚推出编织课堂时,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但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学生们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特别是通过手脑并用的多元形式,在编织围巾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知民间艺术乐趣,又在动手实践中收获自信和成就感。”龚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