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茜 黄荣亮
2023年,是福建省第八批对口援疆工作的收官之年,197名援疆干部人才,跨越4000多公里,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心血和智慧书写着“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的家国情怀,让闽昌友谊之花遍开天山脚下,援疆硕果香溢庭州。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福建省第八批援疆前方指挥部顶层设计、精心谋划,重点工作梯次展开,坚持“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融合,持续在产业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人才援疆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量体裁衣 精准授鱼亦“授渔”
2022年6月25日,从福建省引进的2万尾黄尾鲻鱼苗,在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兆祥养殖专业合作社鱼塘下塘,标志着由福建援疆农业技术人才、渔业专家游小艇负责的新疆首次引进海水鱼项目获得成功。
三年来,福建援疆干部积极投身到昌吉州发展建设中,在各自领域熠熠发光、贡献智慧。
续航健康力,“医疗组团”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骨干队伍。三年来,福建援疆医生助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累计接诊近29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5万台次;引入医疗新技术322项,组建新科室39个;深入基层开展义诊390次,接诊群众近5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50余万元。
凝聚向心力,“教育组团”优质教育示范线开花结果。援疆教师用心用情授业育人,累计开展校内听课评课约3000次,举办各级公开课561场次,组建名师工作室15个,师徒结对231对。
激活源动力,“经济组团”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福建省坚持优选优派、供需相适,按时完成137名专技人才中期轮换,分三批选派农业技术人才126人,分两批选派支教教师331人,进疆开展支农服务、支教工作。农技人才深入基层调研指导2266人次,解决农牧渔业生产问题429个,撰写调研报告123篇。同时,灵活运用柔性引才机制,多渠道链接智力资源,缓解昌吉州紧缺人才引进难、留用难问题。
三年来,戈壁绿洲上,福建企业落地发展;天山脚下,学生期待的新学校拔地而起,百姓心心念念的好医院建到家门口……一组组数据,展示着援疆干部人才三年来用心用情用智援疆的成果。
搭台架梯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
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产业援疆是有效路径。
玛纳斯县塔西河乡红沙湾村的林下经济示范园里,有个“百菇园”。在福建援疆农业技术人才的精心指导下,村民周海全已在林下成功种植出灵芝、榆黄菇等食用菌,还计划引进种植天山雪莲菌、羊肚菌等新品种。“福建援疆农业专家每周都会过来现场指导,这给了我很大信心。”周海全说。
福建省第八批援疆工作队在昌吉州授牌成立多个示范基地,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培育种植能手、延长产业链等多方式,引进“名优特新”品种271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50项,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同时,积极推广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网络销售新模式,打造了一批绿色高效、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样板。
产业援疆不是简单就发展谈发展,而是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三年来,福建援疆扎实推进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文化教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231个计划内援疆项目,投入计划内援疆资金14.21亿元。
聚焦重点产业招大引强补链强链,充分利用“6·18海创会”“9·8投洽会”等展会平台,通过驻点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线上招商等多种方式,促成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昌吉。2020年以来,实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142个,总投资455.19亿元。
助力扩大农特产品外销,安排奖补资金600万元,支持福建省各地设立“福建援疆昌吉特产店”60家,销售昌吉农特产品180种,年销售额达1亿元。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在福建省建立天山北麓葡萄酒旗舰店20家,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促成三方合作,采购中葡酒业葡萄酒1万吨,价值约2亿元。2022年“5·18海博会”期间,在闽举办昌吉州馕、畜牧、葡萄酒三大产业推介活动,达成销售协议7.97亿元。安排援疆资金1115万元,助力各受援县市打造电商平台、培训网络主播,提升当地特产线上营销能力。
文化润疆 共绘美好新图景
今年元旦,在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漳州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颜朝俊与村民齐聚一堂,现场教他们印制木版年画。毛刷上墨、铺上红纸、打平拓印……一会儿工夫,一张大红“福”字版画就在乌孜别克族少女江阿古丽的手中拓印出来。
这样的文化碰撞,得益于漳州援疆“雨润胡杨”文化润疆系列活动。漳州拥有100多个非遗保护项目,居福建省前列,系列活动深化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丰富了文化润疆的精神内涵。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驼铃声声,文化润疆水乳交融。2020年以来,福建组织开展闽昌两地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0余场次。开展“红色文化润边疆”“重走红军路”等主题活动,打造原中央苏区红色展馆、“闽东精神”体验馆等教育基地。安排福建党史故事宣讲团来昌巡回宣讲;组织“重走林公路·丝路援疆情”主题采访活动。推进文化交流互鉴,举办“鹭昌情”民间工艺精品展、“交相辉映·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清新福建”图片展、“武夷杯”文艺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在厦门大学举办新疆北庭学研讨会。
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在4个受援县市建成“援疆书屋”10座,在昌吉市32所中小学援建“刺桐朗读亭”。搭建“互联网+”文化交流平台,帮助昌吉州举办两届网络文化节、三届天山论“见”新媒体论坛,打造网络文化IP“七剑下天山”,大力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多维度展示新疆良好形象和闽疆携手共进的精神风貌。
石榴融情,团结之花绚丽绽放。举办福建青少年入疆研学、昌吉州青少年赴闽研学夏令营,组织两地少年儿童传书信、聚“云端”,架起手拉手、心连心的桥梁,三年来累计2.2万人次参与相关活动。支持举办“网络大V闽昌行”活动,2023年2月12日—18日成功举办“石榴花开闽疆情”网络名人讲援疆故事暨第三季“新疆记忆·昌吉印象”网络主题传播活动,网络各平台活动话题阅读量达5亿人次。持续“引客入昌”,助力旅游兴疆,通过组织旅游包机、专列和举办文旅推介会等措施,引导福建游客约2.2万人次来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84名援疆干部人才与134户少数民族群众结亲结对,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开展多主题多形式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增进了情感交流。
三年来,福建援疆干部人才积极探索文化交流交往工作的新领域、新模式、新路径,全力培育文化援疆工作新亮点、新特色、新载体。
三年来,福建援疆干部人才带来发展新理念、新速度、新成效,推动福建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福建对口援疆将继续用心援疆、倾情援疆、精准援疆,在天山脚下、在庭州大地,续写更加壮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