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连雪域,天山铸丹心。
泉州市对口支援昌吉市24年来,参与并见证了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的巨大成就。3年多来,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发扬爱拼敢赢的闽南人精神,在昌吉大地上保民生、抗疫情、战脱贫、靓乡村、兴文化,留下了深深的泉州印记……
身未动,情谊已过万重山
第八批援疆干部是一批特殊的援疆战士,他们踏“疫”而来,战“疫”而归。
2019年底,原计划春节过后就要抵昌的22名泉州援疆干部人才,受疫情影响迟迟没有启程。然而这批姗姗来迟的援疆干部并没有因为行程延误而停滞援疆工作。
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指挥长傅文星介绍,从2020年大年初二开始,第八批援疆干部就开始东奔西走,积极筹措紧缺的防控物资。他说:“当时最难的是货源,大家只要听到哪里有物资消息,一分钟都不耽搁就积极跑办,组织防控物资持续运抵昌吉市。”
疫情困住的是脚步,激增的却是热情。
在他们奔走协调下,2020年2月23日15时30分,由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协调采购的1万个N95口罩、25万个一次性医用口罩、1200件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和隔离衣、100支红外线测温枪经民航快寄运抵昌吉市。
刺桐丁香共芬芳,泉昌两地一家亲。在疫情的反反复复中,互帮互助始终是联系泉昌两地的不变旋律。
2022年3月,泉州市局部地区出现新冠确诊病例,昌吉市始终高度关注泉州市疫情发展蔓延态势、关注泉州亲人们的安危冷暖。3月18日起,满载着昌吉市60万各族干部群众爱心的防疫物资陆续运抵泉州市。
2022年底,昌吉市城乡全面采取紧急防控措施,福建援疆泉州分指领导全部奔赴防控一线蹲点驻守、援疆专技人才积极请愿参与疫情防控救助志愿工作、援疆企业购置物资分发社区各族群众……
隆冬腊月,正是北方最严寒的季节,在佃坝镇、六工镇、高新区、头屯河区,他们搭起简易帐篷、起灶烧火,连续几个月奋战在防控一线,和昌吉市各族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从此他乡是故乡的誓言。
系民生,笃行实干谱新篇
对口援疆,民生先行。
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强基础、利长远、重实效,泉州分指负责的资金项目持续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重点地区倾斜,既强“硬件”又抓“软件”,一批保障和改善项目相继上马。
在新建成的昌吉市第十一小学,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投入980万元建成主体教学楼1座,增设12个教学班级,解决周边600余名适龄儿童就学难题,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坐落于昌吉市滨湖镇的农村幸福大院是众多农村老人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不错,老人在这里有人陪着聊天,老人开心,我们也放心。”在办理完父亲马光明的入住手续后,女儿马桂花对笔者说。
昌吉市农村幸福大院项目于2021年5月中旬开工建设,占地3864平方米,全部由援疆省市兴建,投资550万元。大院建有19间宿舍,设置床位40个,同时还建设有食堂、浴室、活动室、康复理疗室、小游园等配套设施。目前,幸福大院共接纳农村困难老人、身体残疾或身患重病的老人、散居“五保”供养对象以及农村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老模范等18人。
昌吉市农村幸福大院院长杨丽介绍:“老人入住后,我们会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老人的生活丰富起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近年来,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在民生领域精心谋划,始终坚持落实80%援疆资金投入基层、80%资金投向民生的要求,不断加大向基层一线的援建扶持力度。2021年底,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向昌吉市各社区捐赠19辆社区亲情服务车;今年,分指又向昌吉市各社区捐赠17辆社区亲情服务车。
3年来,泉州市对口援疆累计实施74个智力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教育援疆项目,投入援疆资金4.95亿元,建设小学、幼儿园、农村幸福大院、儿童福利院、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等,积极促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援建牧民定居点和农村安居房2219套,群众民生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收官,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紧盯“十三五”目标不放松,建立攻坚项目“123”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泉州市确立的74个援疆项目开工率达100%,完工率100%。除泉州市财政安排的资金外,积极争取计划外资金1300多万元(含物资),全部用于昌吉市各项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和社会事业发展。
促团结,泉昌万里爱相随
2014年8月15日,出生在昌吉市人民医院的小那(化名)被确诊为先天性无肛症。在前两批援疆干部的关注下,小那持续接受治疗。2020年,第八批援疆干部入疆后义无反顾接过第3棒,从生活、学习、教育等多个层面援助小那,3年来累计向他一家援助资金近10万元。2021年9月,小那还顺利入学,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为了规范和深入开展扶弱救助工作,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打造了“泉昌情·生命救助基金”品牌项目,设立了“泉昌情·圆梦助学基金”,开展了“泉昌情·复明工程”光明行动等,累计投入资金1363万元,兜底大病患者、资助困难家庭、救治白内障患者,有力有效弥补昌吉市民生短板。
福建援疆泉州分指联合泉州市慈善总会等机构共同开展泉昌复明慈善精准扶贫工程,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复明慈善精准扶贫活动,免费为昌吉地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泉州分指还为每位患者提供3000元的泉昌情生命救助基金。3年来,泉昌情“复明工程”慈善光明行动已累计帮助296名患者重获光明。
昌吉市红十字会理事长姚勇斌介绍:“2020年以来,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多方筹集,发放助学金368.29万元、生命救助资金171.9万元,成功开展白内障手术296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突出抓好偏远农牧区和城市社区中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不断总结探索扶弱济困的机制,使泉州援助演化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2023年2月,福建援疆泉州分指荣获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育新人,星星之火势正好
2020年11月12日,“泉昌情·阿什里乡乡村少年宫”揭牌。少年宫包括少年儿童足球队、冬不拉艺术社团、羽毛球社团等5个社团。
阿什里村学生沙木哈尔酷爱足球运动。原来学校足球社团体育器材配备有限,训练的时候几十个孩子踢1个足球,他总是觉得不过瘾。少年宫组建以来,泉州分指分批次协调配备体育器材、足球队服等,现在的他可以得到充足的训练,很快成长为主力队员。
在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的牵线帮助下,晋江的卡尔美公司签约长期资助“泉昌情·少年儿童足球队”,球队保障进一步强化,影响力迅速提升。校队先后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自治区足协足球产业杯”邀请赛等,并夺得亚军和最佳射手等多个奖项,队员阿斯力汗·努尔兰台、阿合特列克先后被输送到广东千色花、广州恒大等专业足球俱乐部。2022年7月,球队赴泉州开展足球交流活动,为提升牧区特色教育和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全新路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2年底,由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牵头,昌吉市第一中学和泉州市第七中学3个校区通过 “空中课堂”进行在线教学研讨直播互动。两地四校8个学科教师,紧紧围绕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近30个场次的互动研讨,受益师生约5000余人次。
今年3月4日,昌吉市第十一小学“泉昌情教育人才工作站”正式揭牌。活动当天,依托教育人才工作站,来自泉州市的教授苏明强向昌吉市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现场课堂展示、专题讲座。这是自去年3月以来,“泉州师院苏明强工作站”为昌吉市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的第9次培训,吸引了昌吉市40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参加。跨省名校联动的线上教研机制探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既融合了两地学校教研的智慧,又推进了各自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自2020年开始,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坚持以“你我心手牵 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积极牵手泉昌两地37所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投资建成“人才工作室”“名师工作站”等阵地,搭建教学教研、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共建共享平台,让泉昌两地互动交融更加密切。
战脱贫,马蹄奋疾新歌起
为让昌吉市山区牧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夯基础、补短板、扶特色,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天鹅小镇生态移民工程是福建省援疆示范项目。这个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投资超过8100万元、矗立着20幢楼房的居民小区是昌吉市最后一个牧民定居点。从2020年开始,昌吉市最后一批502户山区牧民开始陆续搬迁至此。
加尼别克·赛力克是阿什里乡的一名牧民,他的新房位于阿什里乡的天鹅小镇,距离山上的家大约90公里。“从山上搬下来后,我开设了一个艺术培训班,教天鹅小镇的孩子们弹奏冬不拉,跳黑走马。”在自己装修好的新房里,牧民加尼别克·赛力克对定居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加尼别克·赛力克一家和其他牧民一样,得益于国家、自治区、援疆省市和昌吉市财政的支持帮助,每户牧民只需交付4万多元钱,即可拥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
在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的倾力支持下,天鹅小镇首次将牧民定居房规划为楼房,同时将水、电、路、网一步到位,定居区还建成了社区办公房、物业公司等,牧民定居后直接享受居民服务。
住进新房的加尼别克·赛力克说:“新房水电暖齐全,质量好、户型好,天鹅小镇的环境也好,旁边就是医院和学校,我的双胞胎女儿上学很方便。以前家里是木头房子,不暖和,也没有自来水,很不方便。”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天鹅小镇周边学校、卫生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南侧建有龙山滑雪场和牧家乐旅游区,东侧引进全疆最大的畜牧产业园,乡村手工业、合作社遍地开花。
走出大山的牧民,放下羊鞭,唱起牧歌,有进厂房当工人的、有开公司当老板的、有开学堂传授技能的,还有绣花毡、做奶酪、开超市、跑运输、搞装修的……去年,阿什里乡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9000元,今年有望再增长400元。
昌吉市委常委、副市长,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副指挥长王江涛说,打造天鹅小镇项目,既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还解决了老人就医、小孩就学等牧民急难愁盼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和民心工程,是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务实举措。
润天山,“海丝”风吹新疆红
2022年7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的“大美新疆·遇见昌吉”艺术作品展,一周时间吸引近3万市民参观。由泉州市艺术家在昌吉市采风创作的美术、摄影作品,让泉州市民直观了解泉州市援建的牧民定居点天鹅小镇、百姓书屋、农村幸福大院、乡村少年宫等项目,也感受到了昌吉市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折射了泉州市在昌吉市实施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福建援疆泉州分指产业组组长、宣传组组长,昌吉市文旅局副局长柯国林表示,虽然两地遥远,但援疆作为桥梁纽带和催化剂,加速推进了两地区域文化交流交融。
昌吉市宁边路因宁边古城而得名,坐落着清代粮仓、宁边城墙等遗址。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发展,这片老街区容颜相对褪色。2020年,“001”号“泉州援疆·百姓书屋”在宁边路建成,这间占地近100平方米的书屋,采取自助服务管理模式。
百姓书屋在泉州市运行多年,引进到昌吉市后,很快成为新的城市打卡地。“百姓书屋建成后,与城市北公园、文化馆等公共服务场所互为补充,丰富了市民休闲娱乐项目,也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昌吉市文化馆馆长梁新梅说。
以“001”号书屋为起点,3年间,泉州市共投入700万元支持建设8座百姓书屋,可供昌吉市民借阅图书约5万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在文化润疆工作中,围绕“丝路泉昌情 凝聚同心圆”这一主题,开展书香昌吉、微笑昌吉、大美昌吉、情暖昌吉4个篇章文化润疆系列活动,成果显著。
2020年以来,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出资800万元,助力昌吉市电视台实现高清改造和设备采购,2022年5月13日工程实施完毕,昌吉市电视台正式迈上“高质”时代。
2021年11月,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在昌吉市融媒体中心建立“大美昌吉”工作室,策划、拍摄、制作、出品系列电视宣传片,以短视频的方式传播昌吉市的人文美、自然美、风光美、产业美、民族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工作室自建立以来,共推出短视频40条,征文40篇,作品在昌吉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新疆电视台《丝路视听》《石榴云》、泉州广播电视台无线泉州等同步推送,累计浏览量突破1亿人次。
产业兴,乡村旧貌展新颜
今年春节过后,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园内,新疆中瀚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疆金桂芳香时代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开启新一年的生产运营。
这两家企业均是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招商引资落地的项目。新疆中翰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芦辉介绍:“企业能够当年落地,我感受到了援疆力量和援疆速度,下一步我将把全部精力放在后续发展上,预计年产值可以达到3000万元,为产业援疆、富民兴疆作出泉州企业的贡献。”
每年厦洽会,都是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招商的重要契机。2021年,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率领招商团,成功与中能商融农业发展公司签约总投资15亿元的万头肉牛三产融合示范产业园项目,为昌吉市拓展产业业态、促进乡村振兴再添一个重磅项目。
着眼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掘昌吉市东联西出交通优势,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先后组团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组团参加海丝博览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商贸活动,对接上海月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能商融农业发展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和达利园、盼盼等泉州市企业,积极推介昌吉市的产业优势、优惠政策和重点招商项目,成功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38.35亿元。
产业兴,百业旺。
福建援疆泉州分指积极畅通昌吉市特色产品外销渠道。2021年以来共安排援疆资金690万元,用于扶持供销系统外销平台和葡萄酒产区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推动援疆文旅特产展销中心、“泉昌情”农特产品供应链联盟在泉州市设定固定门店,向外推介葡萄酒、馕、乳制品、番茄制品等本地名优特产,让本地特色产品走出昌吉市,亮相舞台。
筑根基,千斤重任挑在肩
2020年是第八批援疆干部赴昌开展工作的第1年,按照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工作要求,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2022年仲夏,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接到昌吉市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家住阿什里乡的浙江大学学生阿丽米拉突发脑溢血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在阿丽米拉与死神赛跑的路上,福建援疆泉州分指一刻都没有犹豫,马上向她提供“泉昌情·生命救助基金”20000元。
当阿丽米拉的母亲满含热泪一遍遍重复“中国共产党好”的时候,建援疆泉州分指救治牧民姑娘的故事在牧区传为佳话。
2020年12月,位于昌吉市公安局绿洲路派出所和宁边路派出所的两座“泉昌情·疏压室”正式投用。这种新式疏压室设置 “沙盘游戏室”“击打宣泄室”“减压放松室”3个功能室,舒压过程中能使民警的心理压力得到极大缓解,更好地服务于警队建设,提高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基层民警缓解紧张情绪、提升自身幸福指数,以此助推基层公安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建机制,项目援疆结硕果
2021年8月,泉州市第一医院的援疆专家、病理科主任何佩成为昌吉市人民医院“刺桐人才工作室”一员。结合医院实际需求,何佩确定《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病理诊断体系》专技援疆项目,填补了昌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技术空白。目前,该项目已陆续投入临床病理诊断使用,何佩表示:“作为医疗援疆团队中的一员,根据团队需要,下一步,我将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项目,让昌吉市医院病理科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何佩的《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病理诊断体系》专技援疆项目是泉州专技人才项目援疆的一个缩影。
2022年7月,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建立“昌吉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泉昌两地交流平台,建设昌吉分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项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智能医学模拟中心),投资310万元,为医院购置口腔CBCT、种植手术器械、皮肤科激光治疗机双极电凝机、手术床、无影机、骨科关节镜模拟器、智能医学模拟中心模拟器等设备,助力该院提高医疗水平。
在推行“专技人才项目化援疆”中,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援助昌吉市3家医院先后启动“头痛星治”、颈肩腰腿痛诊疗中心、全域肺功能中心等20余个专技人才援疆项目,依托“刺桐人才工作室”“昌吉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室”,让医疗援疆团队形成合力,开展学术研讨、进行技术交流、破解医疗瓶颈,目前,两个工作室已经集纳14名援疆医生,累计投入3785万元援疆资金用于当地医院改善医疗救治建设。
寒耕暑耘,根深叶茂。
在昌吉市开展援疆工作期间,围绕“文化润疆”主题,已经完成援疆工作的泉州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兼活动策划兰樱,先后组织开展了“爱我中华‘粽’情端午”“美丽乡村庆丰收 脱贫攻坚迎小康”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直播活动,把泉州广播电视台丰富的活动策划形式与当地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为昌吉市媒体融合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探索出了新经验、新路径。
“专技人才项目援疆”是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在深化队伍管理和探索援疆机制领域的创新举措。根据要求,援疆专技人才结合专业优势和受援单位需要,确定1至3个项目计划,并在援疆期间实施完成。为确保专技人才援疆项目顺利实施,指挥部建立党政干部包联专业技术人才援疆项目制度,帮助解决专技人才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精准指导项目推进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亮晒台”的形式对专技人才项目进行展示,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估分析,做到任务、责任、时间、效果“四到位”。援疆3年,福建援疆泉州分指共实施文化、教育、医疗、产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工计74个项目。
3年,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然而,泉州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继承和发扬历届援疆干部人才的优良传统,传承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传播“晋江经验”、扛起“胡杨精神”,在广袤的昌吉大地挥洒家国大爱,把忠诚写在了天山脚下,汇聚起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磅礴伟力。
傅文星说:“无论是东海之滨,还是西北雪国,改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报国初心。”三年来,援疆干部通过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文化引领、社会参与等多种模式,助力受援地高质量发展,在天山脚下留下了深深的泉州印记。
(本版文图均由昌吉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