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薇
“77岁,女性,突发意识障碍,不能言语,右侧肢体偏瘫……”2020年6月18日,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急救微信群里弹出一条紧急急诊预报信息。第八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州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程琼带领卒中救治团队在做好详细评估的同时争分夺秒,极力挽救这名危重脑梗死患者的生命。
短短56分钟,这名患者接受了脑梗死机械取栓手术治疗。从抢救到闯关再到康复,每天都在出现新的奇迹——患者意识渐渐清醒,身体各项机能逐步恢复,一周后痊愈出院。
这是州人民医院首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取栓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州人民医院将脑卒中患者从就诊到用药的时间由原来的100多分钟缩短至35分钟,达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水平。
2020年以来,程琼带领团队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建立昌吉州脑卒中专科联盟,采取线上培训、远程会诊、线下研讨等形式,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培训、会诊,为我州留下了一支永不带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如今,州人民医院卒中救治团队一步一步成长成熟。
脑卒中MDT团队通过静脉溶栓、动脉介入取栓等,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神经外科能熟练完成颈动脉狭窄和脑动脉瘤介入及手术治疗,让现代医疗技术造福广大患者;神经科和康复疼痛科积极开展脑卒中患者发病三天内床边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护人员快速成长和高精技术加速运用于临床,2020年12月,州人民医院获得中国卒中中心专科联盟“综合卒中中心”的认证和授牌,2022年7月通过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专家组高级卒中中心的现场考评,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智力援疆、人才援疆是提升昌吉州发展软实力的基础。从援疆干部人才单方面的“输血”转变为培养一批本地优秀人才队伍,实现自己“造血”,是这些年福建援疆探索出的一条颇为有效的道路。
2020年4月,第八批福建援疆干部入疆。3年来,福建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长期援疆与短期援疆相结合,在深入推进项目援建、产业合作的同时,不断拓宽援疆领域,积极强化人才援疆、智力援疆,不断加大交往交流交融力度,扩大智力人才援疆规模,切实为昌吉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增强“造血”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福建省来自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宣传文化、项目经济、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137名专技人才将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先进技术融入昌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全州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
人才是第一资源。福建省结合自身优势,灵活运用柔性引才机制,多渠道链接智力资源,缓解昌吉州紧缺人才引进难、留用难问题。3年间,福建省选派农业技术人才126人、支教教师331人、公安民警300人、司法干警500人、法院和检察院干部38人进疆工作,为昌吉干部人才队伍注入了新力量。
对口援疆是促进福建与昌吉之间加深交流交往、增进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纽带。3年来,福建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创新互动交流的新形式、丰富交往交融的新内涵——
援疆医生助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累计接诊超过12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7000多台次;引入医疗新技术175项,组建新科室17个;深入基层开展义诊180多次,接诊群众2万多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50万余元;
援疆教师用心用情授业育人,累计开展校内听课评课约3000次,举办各级公开课561场次,组建名师工作室15个,师徒结对231对;
农技人才助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深入基层调研指导2266人次,解决农牧渔业生产问题429个,引进“名优特新”品种271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50项,撰写调研报告123篇……
培训“走出去”,经验“引进来”,实事好事一件又一件。福建省创新实施“五个一百”工程,3年间,从昌吉州医、教、农、文旅等行业以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选派4800名左右专技人才赴闽培训培养。组织受援地党政干部、专技人员、村党组织书记等赴内地培训369个班次约1.5万人次,支持疆内培训632个班次约10.5万人次,开展县、乡、村干部培训约4.2万人次。仅2022年,集中组织受援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妇联主席598人赴闽轮训。
赠人玫瑰,授人以渔。在这美丽的庭州大地,福建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带着一腔热血入疆,把理念、方法、成果、经验留在昌吉,把奋力前行的足迹留在昌吉,把永不磨灭的援疆情缘留在昌吉,实现了“留下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队伍”的铮铮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