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守卫百里边境线,他们坚定地走在巡逻路上

——记昌吉边境管理支队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

  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民警联合护边员在海拔3200米的边境一线开展边境踏查。

  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民警护航牧民及牲畜春季转场。

  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民警与护边员对边境一线进行巡边踏查。

  护牧转场服务队民警帮助牧民把出生不久的小羊羔转移到车上。

  

  本报记者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 通讯员 王宝秋

  终年大风,极度干旱,荒凉孤寂……

  方圆百里无人区,这里更像是一座无人的“孤岛”。

  这里就是昌吉边境管理支队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成立于1964年,担负着近50公里边境线的巡逻防控和3400平方公里边境辖区的治安管控任务。

  青春在边境线上绽放

  4月6日,记者驱车从木垒县出发行至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整整4个小时过去了,一路都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沙丘。终于,在转过蒙洛克山后,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白墙海蓝屋顶的警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原来,这里就是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警营门口矗立着一座石碑,“卫国戍边”几个雕刻大字耀眼夺目。

  “咋样,我们这边的条件是不是很艰苦?出发!我带你去转转!”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第24任教导员林建飞笑了笑说。

  林建飞说的转转就是去巡边,要驱车2个多小时前往中蒙边境的黑沟执勤点。车窗外狂风呼啸,车子在凹凸不平的砂石路上一直颠簸。“黑沟执勤点到了!”顺着驾驶员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栋孤零零的平房立在戈壁滩上。

  林建飞告诉记者,黑沟执勤点位于风区,一年里光大风天气就有200多天,七八级大风是这里的“常客”。

  “刮起沙尘暴来,能见度不足5米,风沙打在脸上特别疼,这几天天气较好,已经舒服多了。”林建飞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恶劣的天气,他说,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的苦,远不止于生活环境、条件恶劣。对于在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戍边的民警来说,最大的考验莫过于寂寞。

  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的院子里挂着“守得住边境 耐得住寂寞 挑得起重担”15个大字,这是“大黄水泉精神”,更是一代代戍边人的精神信仰。“也有人想过离开,但最终没有一个‘逃兵’。留下来,既是戍边人的职责使命,更是受前人事迹和精神的感召。”林建飞感慨道,这里的民警大都是“85后”和“90后”,平均年龄只有28岁。

  今年29岁的戍边民警许幼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新疆服役,如今,他已是“第三代戍边人”。

  “过去,吃的水要从130公里外拉过来。为了节约,这里的水都是‘一条龙’使用:一盆水,洗脸、洗脚、冲厕所;一盆水,洗菜、洗手、浇地。”许幼龙对记者说。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皲裂的嘴唇……由于常年干旱缺水、风吹日晒,在这个年纪轻轻的河北小伙子脸上刻下了岁月的印记。

  许幼龙说,守边,自己没觉得苦。

  跟着许幼龙去巡边,来回一趟下来要5个多小时。许幼龙告诉记者,这片区域内有多个护边员驻勤房,除了日常勤务,他每隔几日都要进行一次全线夜间巡查。“这两天施工人员多,一定不能放松检查,有什么困难及时跟我说。”每到一处驻勤房,许幼龙都要向护边员一一叮嘱。

  这群年轻的戍边人,日复一日穿梭在边境线上。如今,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的条件越来越好:2013年,派出所用上了净化设备;2015年,接通了长明电;2017年,修通了柏油路;2020年,接通了4G网络信号……

  从“马踏红线”变成立体防控

  大黄水泉,原本是戈壁深处的一处泉眼,因泉水含碱量过高又苦又涩,显现黄色,故而得名“大黄水泉”。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临泉而建,这一汪苦水是当地牧民和戍边民警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几乎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个流动的哨兵,牧民护边员为边疆稳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75岁的牧民阿克木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人们眼中的“山口大叔”,阿克木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担任义务哨兵,多次被评为优秀护边员。几年前因身体原因,他将守边“接力棒”传给了家里的5个子女,让他们子承父业,穿上迷彩服,卫国戍边。

  巡逻时遭遇群狼围攻、把水泥背上陡峭的大哈甫提克山制作界碑、跨越200多公里帮民警找回走失的军马……谈到颇为得意的经历,阿克木老人与记者回忆过去,满眼都是激动。

  59年来,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有一条纪录颠扑不破——辖区“连续59年无人畜越界”。保持这一纪录,靠的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边境上的‘活界碑’。”林建飞激动地说。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管辖区多为开阔地带,这里又是木垒县、奇台县和巴里坤县的交界地,每年冬季有上千名牧民涌入,大小牲畜近10万头,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人员牲畜越界事件。

  “当年,巡逻的马队沿着国境线在草原上反复踏踩,踏出了一条小路,‘马踏红线’也就有了界碑的意义。”曾在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工作了16年的阿达力汗·赛依提那维回忆道。

  什么是“马踏红线”?原来,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最初组织民警到边境上与牧民同吃住、同放牧,骑马沿边境附近区域往来巡逻,久而久之在草原上踏出一条小路,牧民放牧来到小路附近,就会自觉停下来不再往前,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马踏红线”。

  2017年,随着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边境逐渐建起完善的物防技防设施网络,民警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跟群放牧,但昔日的优良传统仍被继承了下来。

  “现在边境线上都拉起了铁丝网,牧民更是自觉自愿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护边员苏来曼·塔拉甫汗说。

  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除了边境一线,所有警力都围着牧民转。”林建飞告诉记者。每年开春,民警帮助牧民将十几万头牲畜转移到夏牧场,夏天则帮忙给羊群剪羊毛,到秋天再把牲畜转移回冬牧场。

  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距离最近的木垒县有160公里,这意味着,派出所民警是这里牧民唯一的依靠。久而久之,抓绒剪毛、搬卸草料也就成了民警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021年开春,牧民胡尔曼兄弟在放牧时遭遇暴风雪与家人失去联络。民警接到报警后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全力救援。当时大雪已把山区淹没,车辆无法通行,搜救民警便顶着冰冷刺骨的风雪徒步搜寻,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把围靠在羊群边瑟瑟发抖的兄弟俩找到。

  2021年冬季深夜,驻地东山牧业指挥部发生火灾,派出所全体民警出动,并发动周边牧民护边员及时扑灭了大火,帮助群众挽回损失10余万元。

  此外,为了帮助边境牧民打开销售致富之路,民警为牧民搭建起了营销平台,在微信群中每日发送当日最新牛羊肉和羊绒市场价格,方便牧民在闭塞的环境下实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以此增加收入。同时,派出所民警还时常向牧民发送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等,增强牧民防骗识骗能力。

  多年来,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先后救助遇险群众11人,走访慰问辖区困难群众及老党员15人次,帮助牧民转场4次,转运6000余头牲畜,转运草料2吨,药浴收绒5次,现场阻止电信网络诈骗1起,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

  记者看到,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大门外的一处“爱民井”,仍在汩汩涌水。“50多年前,我们的民警刘其冬就是从这口井提水,然后用扁担挑水,再把水送到一户户牧民家里。我想,牧民永远都不会忘了这份恩情。”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第20任所长马特说。

  打造“万里边关党旗红”党建品牌

  2022年以来,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按照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党委“党建+治理”的思路,通过打造“万里边关党旗红”党建品牌,以党建为引领的治理能力大大提升。

  此外,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还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党建联盟”协议,成立了“警企志愿者服务队”。“我们辖区仅靠派出所民警的力量远远不够,这时候‘警企服务队’、平安志愿者和护边员等群防群治力量的参与就变得尤为重要,大大充实了辖区治理队伍。”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所长孙星告诉记者。

  自从签订“党建联盟”协议后,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和联盟单位每3个月都会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去年3月初,辖区企业陆续开工,一名企业代表在会议上提出诉求,称企业里的务工人员需要办理居住证,企业需要审查务工人员信息,派出所民警立即前往,提供上门服务;驻地单位称春季牧民转场需要帮助,派出所“党员先锋队”全程提供服务……

  党旗高高飘扬在戍边一线。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前有牧民接力护边,后有群众自发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在苍茫戈壁上共同谱写了一曲忠诚奉献之歌。

  (本版图片由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提供)

--> 2023-04-20 ——记昌吉边境管理支队大黄水泉边境派出所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43347.html 1 守卫百里边境线,他们坚定地走在巡逻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