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冬云
2020年,昌吉市人民检察院成立了“检爱”工作室,截至目前共招募20余名具备心理咨询、法律专业知识、热心未成年人保护的志愿者担任“检察官助理”,组建了“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检察官”志愿服务团队,持续实施“检爱同行·共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志愿服务项目。
“检爱”工作室坚持分级分类原则,把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检察职能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五大保护”当中,形成集案件办理、关护帮教、心理健康关爱、犯罪预防等为一体的社会化帮教体系,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昌吉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三级检察官李路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曾帮教过的未成年人小刚(化名)的案例。
未满18岁的小刚因涉嫌妨害公务罪被昌吉市公安局移送至昌吉市人民检察院,经对小刚开展社会调查发现,小刚系单亲家庭孩子,监护人愿意配合对其进行帮教,小刚也有悔罪表现,昌吉市人民检察院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决定对小刚附条件不起诉。2021年8月9日,昌吉市人民检察院“检爱”工作室、昌吉市启程社会工作服务社(简称“服务社”)与小刚及其监护人签订了《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协议》,确定由服务社对小刚进行帮教和监督考察。
小刚11岁时父母离异,之后他一直跟父亲一起生活。小刚的父亲忙于生计,对其疏于管教。小刚经常逃学,还结交了不良朋友,经常聚会喝酒。2020年8月5日23时20分,小刚饮酒后从家里出来,遇到社区干部询问情况时,情绪失控大声喊叫,辱骂社区干部和民警。后被带至派出所醒酒时,小刚将依法执行职务的民警右臂咬伤两处、左臂咬伤一处。经鉴定,民警伤情为轻微伤。
“从小缺失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又结交不良社会人员是小刚走上歧途的主要原因。”服务社负责人唐丽娟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在帮教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服务社社工通过搭建“亲子桥梁”,增进亲情联结,增强孩子对家的归属感,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对避免未成年人走上歧途有着重要意义。唐丽娟说,服务社对帮教对象的家庭教育情况专门进行建档立册,跟踪反馈评估并个性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022年1月,小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几个月来,他从未因私事请假缺勤,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
“小刚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2022年5月19日,小刚获得了全国志愿者证。他在领证时非常激动,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地道谢。”唐丽娟说。
“更好地帮助罪错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是司法工作的最终目的。”李路说,“检爱”工作室针对涉罪未成年人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帮教,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权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健康成长。自帮教工作开展以来,昌吉市人民检察院依托“检爱”工作室,累计组织50多次专题讲座,先后帮助16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实现就学、就业,回归社会。
不仅如此,“检爱”工作室还充分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资源,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阴影,增强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的信心。“检爱”工作室成员常态化开展法治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制作包含预防性侵害、校园欺凌、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内容的法治微课堂,定期组织“检爱”工作室开放日,组织未成年人和家长实地参观,增强社会面对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义务、权利的认识。
截至目前,“检爱”工作室共针对困境儿童和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评8600余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780余次,有效缓解了未成年人压抑、焦虑等波动情绪,引导他们感受社会正能量,重拾生活信心。“检爱”工作室制作的法治课还被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评为“精品法治课”,在全疆范围内推广。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检爱’工作室对一些孩子来说就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就能照亮他们的心房。在这条未成年人保护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未’爱前行,永不缺席!”李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