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李克武:最好的琴永远是下一把

  李克武展示即将做好的骨质马头琴。 杨艳 摄

  本报通讯员 明伟

  刨挖、粘接、打磨、雕刻……经过几十道纯手工的工序,李克武仔细地为刚做好的骨质马头琴上漆。

  马头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浓浓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多年来,李克武用匠心诠释了对乐器的热爱和传承。

  出生于吉木萨尔县的李克武,从小就爱马,进而爱上了马头琴。“我非常喜欢马头琴,喜欢辽阔的草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马头琴表演《万马奔腾》非常壮观震撼,让我激情澎湃,我一下就爱上了这门乐器,真的是‘一把琴就是一片移动的草原’。”李克武感叹道。

  从那以后,在擅长民间乐器制作的叔叔和大哥的影响下,李克武开始研究制作马头琴。从此,他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这一握,就是15年。

  邂逅马头琴的李克武,潜心琢磨制作技艺,在自家后院堆满了木雕的材料、做琴用的马头、各种木板等。此后十余年间,他走访了很多音乐人、乐器制作商和马头琴专家,还在网上报班学习制作技艺,痴迷不已。

  李克武手工制作的骨质马头琴向牧民取材,注重乐器的材质、音色和美观。有时候,琴友看着都很满意了,可他还是要坚持重做,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天,反反复复,直至完美。

  为了选择合适的面板材料,他找遍山里的木材、戈壁中的大型植物及各类动物骨质的材料,用高温蒸煮、碱水去脂法,以保留原材料独有纯粹的自然气息。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他琢磨出面板的纹理规整性和音质清透的关系,并受到琴友们的一致认可。

  “刚开始看他东奔西跑学这个,我很不理解,也不太相信他能学会做琴、拉琴。”李克武的妻子赵春梅笑着说。但是,2010年的一天,当丈夫拿着一把做好的马头琴给她演奏时,她才理解了丈夫的痴迷与爱。

  截至目前,李克武已经制作了10多把马头琴,销售给乌鲁木齐、昌吉等地的琴友。

  为了让马头琴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李克武又带了一些徒弟,并对马头琴每一个制作细节,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导,已有4名徒弟出师。难能可贵的是,李克武常常走进学校参加校园文化节,为孩子们辅导马头琴演奏技巧。12岁的孙子李佩轩,从小在爷爷李克武身边耳濡目染,如今也是一名马头琴制作的爱好者。闲暇时,爷孙二人不时地在马头琴、二胡、箜篌乐器之间切换演奏,其乐融融,画面温馨。

  据悉,吉木萨尔县正在为李克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骨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对于未来,李克武说:“我还要不断学习,提升做琴的技术,‘做得最好的琴永远是下一把’。我的梦想就是和琴友组团,去内蒙古切磋技艺,去《星光大道》参加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乐器,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 2023-06-08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45560.html 1 李克武:最好的琴永远是下一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