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影响,理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聚焦发展使命,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贵在坚持系统思维。唯有从系统观出发,方能深刻领悟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重大使命与重要意义。其中,教育优先发展为科技创新持续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源供给,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人才队伍基础;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需要优化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的支撑;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重要战略资源,为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智力支撑。因此,需要从系统观出发,充分理解认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将三者的发展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只有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一直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围绕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难、险、重”的现实问题,找准当前科技创新短板和人才发展缺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通过多元化前端培养,不断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储备,有的放矢地培养和打造了一支能够对接高技术产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近年来,通过持续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一是发展理念上,教育的理念架构应当始终同时代发展所需保持同频共振,当前,各教育主体正将教育优先发展的着力点向全面提高自主培养质量转变,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向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转变,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二是制度保障上,为了打造全社会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持续推进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为广大科研人员“增机会”和“保时间”,建设有热爱、有温度、有价值、有梦想的科研生态,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做到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社会环境上,各地不断采取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对人才适当的待遇和物质保障,做到“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确保人才能安身安心安业,心无旁骛投入科研之中,更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应人才之所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长此以往,必能让广大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全面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贡献力量。
(作者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