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明文团 通讯员 胡伟杰
黄粉虫、黑水虻和白星花金龟,名不见经传的三种小虫子,衍生出一条“金色”产业链,而这一切就发生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塔西河村。
8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塔西河村的新疆农业大学驻玛纳斯环境昆虫转化有机废弃物产业化研究基地一探究竟。
这是一处占地180余亩的独立院落,4座共2000平方米的大棚格外显眼。大棚内,近万盘昆虫饲养容器整齐码放在架子上,里面住着黄粉虫、黑水虻和白星花金龟3种昆虫。这些昆虫吞食厨余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转化利用。基地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是新疆农业大学马德英教授,他带领10多名博士、研究生,开展“三元”生物转化有机废弃物技术模式研究已有4年多的时间。
“昆虫是如何转化厨余垃圾的?”记者好奇地问。马德英介绍说:“简单地说,就是把厨余垃圾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固形物用麦麸调和投喂给黄粉虫,将液体投喂给黑水虻,两种昆虫可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自身优质蛋白,也就是黄粉虫活体,可以用来喂鸡等,发展生态养殖业。白星花金龟可以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用来发展生态种植业。吃了高蛋白虫饲料的生态虫子鸡鸡冠红亮、羽毛鲜艳、肉味鲜美,在昌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生态虫子鸡是“环境昆虫转化有机废弃物”系列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之一,整个过程实现无废弃物循环,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户饲养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该项目已带动20户农民实现增收。
8月8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与绿色发展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研讨会与会人员到基地观摩学习。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葛均青说:“把小虫子做成了大产业,‘三元’生物转化有机废弃物技术模式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我希望把这一绿色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据了解,目前,该基地年转化有机废弃物500吨,年出栏虫子鸡1万羽,销售虫砂生物肥100吨,这条“金色”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基地研究团队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2项,其中国际1项,均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