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明文团 程晾
“雒妈妈,我从山上下来了,想和您见个面,商量一下到大学报到的事。”从东沟山夏牧场回到定居点的再尔丹·吾山,第一件事就是给雒俊霞发信息。
9月2日,记者随雒俊霞赶往呼图壁县石梯子乡多斯特克村,穿着一身白色卫衣的再尔丹·吾山把我们迎进她家。
“您看,这个《家庭困难学生补助表》该怎么填?”“碑帖还要带上吧。”……两人边聊边忙碌着。
雒俊霞和再尔丹·吾山2016年冬季第一次相遇。那天,驻村干部雒俊霞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练习书法,前来玩耍的再尔丹·吾山看到雒俊霞优雅从容地转动毛笔,在笔墨的变化之中,一行行遒美健秀的字体跃然纸上。这一幕,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再尔丹·吾山心里。
“阿姨,你在干啥?”“写毛笔字。”“我也能写吗?”“来,小姑娘,试一试。”雒俊霞握住稚嫩的小手教她写字。“当时我的手微微发抖,感觉心就要跳出来了。”再尔丹·吾山回忆说。
从此,再尔丹·吾山握惯羊鞭的手,拿起毛笔,开启别样人生。
高三第一学期,雒俊霞把再尔丹·吾山接到昌吉市,参加浪潮郑钧工作室书法强化提升培训。郑钧得知她是来自牧区山里的孩子,又是班上唯一的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减免了1万元学费,还为她申请了5000元援疆助学金。
每次培训,雒俊霞都让丈夫开车把再尔丹·吾山从一百多公里的家中接到学校,培训结束后再送回家,承担了再尔丹·吾山练习书法的笔墨纸砚,还时常给她做好吃的改善生活。
为了鼓励再尔丹·吾山学习书法,雒俊霞把她带到自己的老师、新疆知名书法家武凯家中,武凯为她题写了“走出大山”四个字予以激励。
再尔丹·吾山练习的是石鼓文体和曹全碑体,因为起步晚,与其他学员差距很大。每当她想放弃的时候,雒俊霞都会给她讲解荀子《劝学篇》等古诗文,还把她写的字发到朋友圈,请朋友点赞、好评,并积极协调对接让再尔丹·吾山写的书法字幅参加书法展。
2022年秋天,雒俊霞再次把再尔丹·吾山接到昌吉市,参加为期7个月的书法艺考冲刺班学习。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正常上课,雒俊霞就每天早上6时30分在手机上发消息,约再尔丹·吾山早起背诵诗词,一起打卡写字,督促她每天练习书法十几个小时。
今年1月8日,全疆书法艺术联考,满分300分,再尔丹·吾山以262分的成绩名列全疆第32名、少数民族考生单列第2名,被新疆艺术学院录取,成为该校2021年增设书法专业后招录的第二届学生。
“雒妈妈,要不是您,我可能还要回到山里放牧。”“孩子,看准的路就要一直坚持走下去,脚比路长。书法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到学校后要利用一切机会练字,勤能补拙。”雒俊霞语重心长地说。
临别前,再尔丹·吾山对我们说了自己未来的打算:“大学毕业后,我要当一名人民教师,教更多孩子学习书法,爱上书法艺术,让中华文化瑰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