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传松 通讯员 任东升 王禹燕
罗正东是吉木萨尔县新地乡新地村正东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和社员积累了丰富的大蒜种植经验,在致富道路上拨响了金“蒜”盘。9月4日,记者慕名前往罗正东的百亩白皮大蒜种植基地进行采访。
在种植基地,罗正东和社员们正忙着采挖大蒜,大家分工合作,采挖、分选、包装、运输,忙碌而有序。
罗正东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共种了106亩大蒜,因为雨水多,所以大蒜长势好,产量好,价格也高。按照目前行情计算,每亩大蒜收入在1万元左右,总产值可达100多万元。”
吉木萨尔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北麓,有着悠久的大蒜种植历史,其独特的山区气候加上适宜的海拔,造就了吉木萨尔白皮大蒜,其具有味醇香辣、质地紧密、大蒜素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全、耐贮易运、久不变味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打响白皮大蒜名声,推动规模化种植,新地乡通过“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村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蒜产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7月,正东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合作社成立后,统一推行绿色生产模式,以种植白皮大蒜为主,统一新品种引进和种植技术,确保大蒜的整体品质;购进有机肥,增强土地肥力;使用蒜氨酸调节剂,增加蒜氨酸含量;引进大蒜播种机、大蒜收获机,降低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邀请新疆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地头为蒜农授课、技术指导……合作社大蒜种植逐步向科学化、绿色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合作社还与塔城地区拜城县、克州阿合奇县等地大蒜种植合作社合作,开展种植技术交流和异地换种,进一步提升大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今年,我们通过县上的大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从南疆引进了70多个蒜种,从甘肃省民乐县引进了20多吨蒜种,为解决南部山区大蒜品种退化问题,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蒜产业奠定了基础。”罗正东说。
最近几年,合作社跟国内其他省份的几家保健品公司合作,把大蒜通过礼品盒的方式销售到内地9个省市,打响了吉木萨尔县白皮大蒜的知名度。合作社也因此名声鹊起,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吸引加入了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21户。目前,合作社白皮大蒜年种植面积均在100亩以上,亩产1吨左右,亩均经济效益超过1万元。
近年来,为了擦亮白皮大蒜“招牌”,吉木萨尔县相继建成了绿色食品原料(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大蒜良种繁育基地,并通过实施白皮大蒜提质增效工程,加大政策补贴投入,为大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在大蒜种植补贴方面,从外地引进新品种种植每亩补助1200元,种植本地老品种每亩补贴850元;在机械化推广方面,蒜农购买机械有50%的补贴。”罗正东说,今后,合作社还要继续扩大大蒜种植规模,用好各项惠农政策,带动更多村民采用更先进的种蒜技术种出优质的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