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新新
福建省、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文化润疆融入对口援疆工作全过程,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多措并举以文化援疆助力文化润疆,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培根铸魂,为推动昌吉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筑牢文化之基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沟通和文化认同的连心工程、民心工程。在福建省、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文学馆、博物馆、农村书屋、文化广场……一个个文化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全州各族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舞台、休闲有去处、看书更方便,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今年8月,新疆作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刘亮程文学馆也成了一处热门打卡地。刘亮程文学馆由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投资200万元于今年6月建成,馆内展陈刘亮程的文学成就、文学研究成果和馆藏书籍、文物等,兼有文学档案、研学、交流中心功能。展馆为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交流创作的平台,也为推动昌吉州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近年来,福建省、山西省在推进文化援疆工作中,把项目建设作为着力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加大活动开展力度,发挥文化阵地“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夯实各族群众文化思想基础。
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200万元,在全州建成了12个“福建援疆·百姓书屋”,书屋集阅读、休闲、交流为一体,与州、市图书馆联通实现了“统一采编、统一检索、统一流转、通借通还”,切实满足了我州各族群众多元化阅读需求,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投入资金1.7亿元,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的65个乡村文化广场,成了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科普教育、思想宣传的文化主阵地;今年4月,闽疆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在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揭牌,与刘亮程文学馆、木垒书院、国学讲堂、菜籽沟艺术家村落串点连线,成为新疆文学体验和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进阜康市博物馆,陶器、瓷器、刺绣、木雕……600余件山西文物和民间珍贵藏品,陈列于晋阜民间文物交流展馆。今年3月,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对晋阜文物交流展厅进行数字化提升,借助3D扫描,VR全景等技术,营造立体直观的展陈效果,辅之以智能讲解指引,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感,让观众零距离了解山西地方文化,感受三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还陆续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阜康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推进场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
“送文化”“种文化”双措并举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福建省、山西省坚持“输”“造”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推动晋疆、闽昌两地文化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今年7月,第十一届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在呼图壁县举办,来自福建、山西的非遗表演艺术团队与全疆文艺工作者同台演出。台上,新疆曲子戏、陕西晋剧、福建木偶戏、畲族舞蹈等精彩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惊艳的扮相,华丽的唱腔,让昌吉州各族群众过足了戏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福建省、山西省充分发挥文化大省资源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昌吉群众身边,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每逢走进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泉昌情·乡村少年宫,人们总会被教室里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精巧的剪纸图案和一个个满载荣誉的足球奖杯所吸引,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泉昌两地的深厚情谊。
泉昌情·足球队、泉昌情·冬不拉艺术社团、泉昌情·刺绣等10余个特色社团成为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的特色品牌社团。近年来,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结合该校基础条件积极打造闽昌文化交流阵地,在学校原有的民族刺绣、冬不拉社团基础上,引进福建刺绣、剪纸、书法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让学生们在传统艺术的浸润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感知中华文化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心田。
今年以来,泉州将极具闽南音乐文化特色的世界级非遗南音送到昌吉州,惠及各族群众;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深入昌吉州各县市巡回公益演出,为我州各族群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山西演艺集团“文艺轻骑兵”演出队新编话剧《新小二黑结婚》在昌吉市、阜康市巡演40余场;太原市晋剧研究院组织艺术名家精心编排了10个晋剧折子戏剧目赴昌吉市、五家渠市巡演,精彩演出送到昌吉各族群众家门口,切实提升了我州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与昌吉州艺术剧院还建立了人才培训长效机制,累计为昌吉州艺术剧院订单式培养新疆曲子、舞蹈表演青年人才百余人,是山西文化援疆工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生动实践。
共享文物资源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的研究挖掘工作得到了全国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福建省、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发挥文物大省资源优势,助力北庭故城文化遗址挖掘研究保护工作。
在今年8月召开的第七届新疆北庭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新疆北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齐聚吉木萨尔县,共同研讨北庭故城遗址保护利用新思路,全面展示北庭学研究成果。山西省充分发挥文物大省优势,协调云冈石窟研究院首次参加北庭学年会,并就云冈石窟的保护传承进行专题演讲,此次研讨会云冈石窟研究院还和北庭研究院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双方达成共识要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加强北庭故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今年以来,福建省常态化开展闽昌两地馆际交流合作项目,积极引进“福文化·润疆行”中国白·德化瓷艺术展、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闽昌民间文艺精品展等多个展览,通过展览实证,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充分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丰润各族群众的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昌吉州与厦门市博物馆等福建省多地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合作项目15项,通过共享文物资源,发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交融互鉴 促进“三交”走深走实
从文艺精品展览到文化人才培训,从文化交流活动到文旅产业发展,福建省、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促进闽昌、晋疆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以来,山西省围绕“春雨工程”,积极开展“晋疆文化交流一家亲2023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新疆行”系列活动,举办了新疆文旅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引进山西百余幅名家佳作,在昌吉美术馆举办“人说山西好风光”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向群众展示山西的大美风光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山西忻州、晋中、晋城举办“晋疆行·晋昌情”山西省对口援建地区文化旅游专题推介会,将昌吉州丰富的文旅资源进行广泛宣传推介,积极引客入疆。山西省持续开展文化润疆“十大行动”暨“五个百”系列活动,山西书画名家新疆行、山西非遗精品丝路行、百名艺术家进疆采风、百件珍贵文物进疆巡展、百篇(部)文艺作品基层巡展、百篇援疆报道成果展、百件书画作品进疆巡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晋疆两地情 天山育英才”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有效推进了两地文化人才的交流交往和艺术精品创作的互鉴交融。
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谋划做好“三交”工作,扩大闽昌两地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促文化认同。
今年8月,由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和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的福建小记者赴昌吉州研学采访交流活动,邀请福建省各地的100余名中小学生来昌吉研学旅游,孩子们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新疆的风土人情,深入援疆项目点见证父母辈的一批批援疆干部的援疆硕果。福建省持续打响“我从天山来”文化援疆品牌,组织110名昌吉州中小学生赴福州市、厦门市开展“我从天山来——石榴籽·祖国行”研学活动,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切身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成就。研学活动在交流互鉴中深化了两地青少年的情感和友谊,在心手相牵中树立了民族团结意识,有力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交往,增进了文化认同。
今年以来,福建省还组织昌吉州各族干部到福建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福建干部群众来昌开展“福州听我说”专场巡回宣讲活动,以“宣讲+文艺”的形式展现闽都文化,增进两地群众对彼此的认识;多次组织两地文旅系统干部、群众互相往来,协同开展调研考察、参观学习、人才培训等活动,助推闽昌两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闽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有形有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