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奇台县种粮大户勉象奋种地20多年,尝到科技兴农甜头的他感慨地说——

“有科技撑腰,丰收底气足!”

  本报记者 王薇

  9月14日傍晚,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田头,夕阳的余晖洒在勉象奋身上,农机轰鸣声不绝于耳,大型播种机驰骋在麦田里,泥土气息扑鼻而来。

  今年47岁的勉象奋是奇台县西地镇旱沟村人,凭着20多年在土地上的坚守和探索,种粮种出了名堂,靠种粮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勉象奋沿着田埂健步而走,谈起种粮“秘诀”,他说:“今年,我种植冬小麦7000亩,还有玉米、籽用葫芦、甜菜,共1.4万亩。有了科技撑腰,丰收底气足!”

  丰收的底气,来自大农机,来自新技术。

  9月13日起,昌吉州冬小麦播种由西向东展开,处处呈现农机竞相耕种的喜人场面,各种农机具在“新农人”的操作下,在广袤田野上大显身手。

  “我种的‘新冬22’是强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收购价格高 。”勉象奋说,种粮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播种、施肥、机防、收割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让他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今天开始播种,7000亩地20来天就能种完。”勉象奋望着驰骋在田间的大“铁牛”欣慰地说,农机替代了人,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人,从繁重的劳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勉象奋聊起种粮的经历神采飞扬,谈及曾经的岁月却带着苦涩。“上世纪80年代,上小学的我就帮着父母干农活儿。那时收麦子全靠人力,十几个人每天起早贪黑地干,300亩地要收半个多月……”勉象奋说,“日子实在太苦了!我和父亲就到外地做小生意谋生。”

  “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与其漂泊在外,不如回家种田打粮踏实。”2000年,勉象奋和家人商量,随即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小打小闹只能温饱,连片种植才过瘾!”勉象奋说。2011年,他在大泉塔塔尔族乡流转土地5000亩;2016年,他牵头成立了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鑫达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粮食。

  加入合作社,社员享受低息贷款,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有优惠。这几年,鑫达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播种机、犁地旋耕机等4台农机,不仅自己用,还为周边群众提供服务。

  从最初的300亩土地到如今的1.4万亩土地,勉象奋认为,土地流转为他开展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在科技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化以及合作社生产方式,正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生动体现。

  “前几年种地全凭经验,没挣上钱。”勉象奋说,2018年,县里农技员主动上门服务,下田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选用优质小麦品种,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这一年,他种粮实现了盈利。

  如今,昌吉州已建设440万亩农机化示范基地,广泛应用残膜回收、精细耕整地、卫星导航等技术,小麦、玉米、棉花全程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100%和97%。

  从一名普通农民,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勉象奋认为,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党的惠农政策。

  “种粮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粮食收购有保护价政策,还免费提供农药和技术指导实施‘一喷三防’作业,国家优惠政策涉及种粮方方面面。我们种粮没有顾虑,还能得实惠,更愿意种粮。”勉象奋说。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要多种粮种好粮!”勉象奋靠良种推广、规模经营、科学种植走上致富路,提前圆了小康梦,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他对种粮前景充满信心,“明年我要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8万亩,希望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更精彩的事业!”

--> 2023-09-29 奇台县种粮大户勉象奋种地20多年,尝到科技兴农甜头的他感慨地说——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52018.html 1 “有科技撑腰,丰收底气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