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卧龙山和团庄村

杨立新

卧龙山,位于S101线百里丹霞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团庄村境内,海拔1400米,山势自西向东,蜿蜒曲折,连绵不断。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连年干旱,蝗虫侵袭,鼠害严重,草场遭毁坏,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忽然有一日,从东边飞来一只五彩大鸟,从天而降,有人说此鸟为凤凰,乃吉祥大鸟。只见它拍打翅膀,驱赶蝗虫,驱逐鼠患,为民除害,感动了上苍落泪,上苍降下喜雨,草原百花盛开,田野五谷丰登,美不胜收。大鸟终因体力耗尽,首东尾西,卧倒在团庄村的山岗上。那晚,大山里迎来电闪雷鸣的雨夜,人们发现山头上的大鸟,在风雨中拼命挣扎,在雷电轰鸣中化作了一条祥龙,盘旋于山岗之上,卧龙山由此而得名。

走进清水河乡团庄村,长达八公里的新村道路铺上了柏油,整齐的安居富民房一字排开,每家每户的栅栏、石头院墙、小菜园,显得自然古朴而典雅。走进牧民家,感受宽敞明亮和舒适,一碗香甜可口的奶茶沁人心脾。热情的交谈和冬不拉欢畅的赞美之声,向我们敞开了这座村庄的变迁和情怀。

据《绥来乡土志》《玛纳斯县志》记载: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年间,一批批群众陆续迁居此地,形成巨、费、秦、陈、任、翟、张等八大姓氏。由于此地陵谷环绕,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草林茂盛,亦农亦牧。从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五年到光绪年间,一部分哈萨克族群众先后从阿勒泰、塔城等地迁来此地。进入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战火不断,为了躲避战乱,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山坳里定居下来,形成抱紧成团、相互取暖的自然生存状态。昔日团庄子,也叫攒庄子,寓意攒各族群众智慧力量之意。

沿着三百多米的木栈道,拾级而上,登上卧龙山莆田亭、城厢亭,远眺青峰雪山,满目松涛,草原广袤无边。脚下的村庄盛景,尽收眼底。正如当地民歌吟唱的那样,有情迎来山花开,有梦奔向好前程。登上山顶,五道垭、丹霞地貌、天然马场等美景映入眼帘。

站在卧龙山上,环视依山就势、精心设计建筑的莆田亭和城厢亭,雕梁画柱、飞檐斗拱、朱墙黄瓦,错落有致的殿楼亭阁,掩映在苍山秀水中,当东方一轮红日升起,更显金碧辉煌。山脚下,硕大的河卵石上苍劲的“卧龙山”三字熠熠生辉。碑记的铭文,是清水河乡团庄村巨变的见证。

--> 2024-01-10 1 1 昌吉日报 content_56730.html 1 卧龙山和团庄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