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白珂、吕振江报道:3月13日,在昌吉市老城区红旗路的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清代粮仓),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讲解了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展板等,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昌吉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推动全市民族团结工作高质量发展。西街社区党员吾买尔·依明说:“作为一名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相互团结友爱,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清代粮仓占地面积为4700平方米,呈四合院式平房院落,建筑风格属清代抬梁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馆内布置了12个展厅,集清代粮食种植、收割、各类谷物储存、加工,制作各类面食、豆腐、点心等场景实物展示于一体,展示了当年西域农耕文明时期的繁荣景象。
据介绍,清代粮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职能,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立足各民族历史贡献,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目前,分批次开展活动300场次近4万人次。
昌吉市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负责人王建忠说:“清代粮仓是集收藏、陈列、展览、交流和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展馆,向各族儿女展示着昌吉的历史和文化,讲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故事。我们会进一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新路径,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努力向全社会传递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激励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和睦相处,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作为昌吉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清代粮仓紧紧围绕农耕文化这一主题,以实物、图片、仿真情景再现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昌吉市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走过的团结发展、共创美好之路。